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孙丛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中国人共同的精神标识。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呈现日渐衰落态势,诸多承载着乡愁、凝聚着共同记忆的文化遗产已湮没于浩瀚的历史中。在今年山东省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就如何守护传统文化根脉,实现有序地保护与传承发表意见。
摸清家底盘活资源
近日,网络上有份“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清单”备受关注,一些读者普遍认为,像“任侠之气”“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精神已在今人身上难以复原。山东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席许衍刚较早就关注到传统文化的遗失现象。以山东省内的文庙情况为例,据许衍刚调查,山东在历史上曾有107个文庙建筑,而现在除曲阜孔庙、尼山孔庙外,加上现存的文庙遗址总计20余个。
“各地文庙被毁,等于将其供奉祭祀的文化意义、庙景一体的建筑规制等悉数遗失。现在恢复建设的文庙,一方面已不注重先前的建筑形制,另外,对文化的贡献甚微。”许衍刚认为,一些地市文化观念淡薄,致使民间丰富的文化家底逐渐遗失。
“以文物为例,有相当一部分散落在民间,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代表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山东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郭建芬介绍,该局于近日启动民间抗战文物征集、社会发展物证征集等活动,目的就在于数清家底、盘活民间资源,以传承民间的文化根脉。
解读好与保护好并重
“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缺少文字记载或者像‘传男不传女’等陋习而导致了传承断代,同时,不可否认其中也有一部分在历史大潮中优胜劣汰。”齐鲁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常爱玲认为,传统文化有精华亦有糟粕,需要加强解读,而解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
以齐鲁文化为例,常爱玲认为,其中以德为美、以和为贵、以孝为先、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有深刻的道德境界;而像齐鲁文化中的沂蒙精神则是中国人气节、爱国精神的表征;改革开放中体现出的包容、进取,更是齐鲁人民在新时期形成的新传统,具有明显的时代属性。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不光要注意‘源’,还要观察‘流’。”常爱玲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其发源地、流布地都需加强研究,既要注重在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又要推动其“引进来”“走出去”,目的皆在于更好的推动其当代转化。
挖掘保护要重视社会效益
保护好、解读好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实现其对当代和后世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打着保护的幌子,伪造文物、伪建文化遗址等以寻求经济利益的做法仍然存在。
在对山东文庙情况的调研中,许衍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淄博以西的地区文庙保护相对完整,而淄博以东则破坏性较大,这个因经济发展情况而造成的文化保护上的地域分界,令他十分感慨。“许多地方在文化建设上家底不清、观念淡薄,功利心切,甚至为了博取GDP不择手段,应该反思。”许衍刚说。
谈及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郭建芬认为首先要重视社会效益。“目前,山东省有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亟待保护,山东省文物局以‘七片两带’和88项重点项目带动文物保护工作,极具迫切性。活动的意义远非经济效益可以衡量,而在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遗产与可借鉴的经验。”郭建芬说。
“优秀传统文化要借助通俗、多元的传播途径实现及时性、普及性,让更多数的人感受到其中的正能量。”常爱玲认为,为更好地发挥文化的社会价值,必须加强阵地教育,在全社会构建一个文明、规范、有序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