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沣河是贯穿西咸新区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八水绕长安”的“八水”之一,是新区生态建设的关键。沣河发源于长安区沣峪,流至咸阳汇入渭河,全长82公里,沿岸共有10个乡镇、街办,49个行政村,总流域面积1460平方公里。从西周在沣河两岸建丰、镐二京至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址遗存。西咸新区能源金融中心位于沣河下游,在合理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如何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对沣河景观进行综合治理,率先打造田园城市,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周而复始,传承文化
关于沣河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商末周人东进崛起之时,即《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所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从此,沣河便被注入了周人奋发崛起的文化基因。后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与丰邑隔河相望,形成“丰镐”两京相连的双子城模式,即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市。此后,沣河作为西周都城的城中河,与丰镐两京共同承载了西周275年的荣辱兴衰。周文化的兴起与发扬正是以沣河为载体,顺着沣水,汇入渭水,向东徐徐展开。
周人本是传统农业部族,自后稷教民稼穑至周太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一贯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和谐文化的基础。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确立了中国古代绵延数千年的“以农立国”之国策和“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周公摄政之后,提出“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围绕这一思想制定礼乐制度,用以教化民心,治理国家,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建立德治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因此,沣河景观治理应以“周”文化的核心内涵——“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和“礼乐”德治的社会秩序为脉络。
二、生态修复,汇集文化
沣河的景观治理,应结合沣河周文化的地域特色,协调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相互关系、修复河流生态景观,营造一河两岸、和谐发展的现代田园城市。南段以保护现有生态植被为基础,结合防洪与水利工程,建设梯级小尺度串珠式的湖泊自然景观;北段结合能源金融中心核心区建设大尺度的湖面,为中心城区的发展创造更加优美的自然环境。
同时,将周文化的元素符号通过城市广场、雕塑等手法,汇集在沣河两岸,形成以河流为依托的人文景观廊道。
三、隔河相望,城在园中
在沣河两岸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承载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西周时期“丰镐”二京的双子城形制不仅是周易阴阳协调、功能互补思想的运用,也是现代卫星城镇理论思想的体现。镐京作为王朝的统治中心,丰京作为祭祀宗庙和文化娱乐区,中间以横桥连接,实为一城。
周礼制度中“井田”形态的城田格局,具有霍华德“田园城市”理想模型的雏形。即以“井”字形路网划分土地,都城位于“井”字中心,外围为田地,田地外围为郊野,形成的“城—田—野”空间格局;都城中心为宫城,是行政办公及天子居住的地方,外围为廓城,是百官及百姓聚居的地方;廓城与田地间或有苑囿,即园林绿地。
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达到自然山水与城市空间协调统一,而周文化也旨在建立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周易》所谓的“天人合一”。可见,田园城市理念与周易“天人合一”思想高度契合。
借鉴周文化的核心思想,在沣河下游以“井”字形路网和环路联系起沣河以东能源金融中心地块和沣河以西沣渭三角洲地块,使之形成隔河相望、功能互补的双子城格局,与上游的丰镐二京双子城遥相呼应;并根据“城—田—野”的空间秩序打造城市景观与田园景观相互渗透映衬的现代田园城市,再现《诗经·小雅·白华》中“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历史风光。
四、城乡一体,沣河重生
通过开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在沣河两岸形成现代都市片区和农业田园片区。在沣河东岸形成以城市用地为主体,能源金融为主导产业的现代都市片区;在沣河西岸、沣渭三角洲区域形成以优美小镇、田园小镇为主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田园片区,塑造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和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
总之,在沣河下游,将现代城市发展的能源金融和都市农业两大战略产业通过田园城市景观空间的塑造融入到沣河新的历史使命中去,是促使沣河在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下重生的希望之路。
(作者系西咸新区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西咸新区城建投资集团董事长徐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