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文化下乡不只是搭台唱戏
黄国勇
“这个春节假期不去旅游了,计划带着孙子去这些名镇古村走走。再不让孩子们了解接触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他们就完全不认识了、没感情了。”2月12日下午,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闽都民俗园举行的“美丽福建农村文化行”活动现场,三英村村民洪明官在看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摄影图片展时感慨道。
“美丽福建农村文化行”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并在福建全省文化系统中联动开展。活动期间,除省直文化系统当天开展的文化下乡活动外,全省各设区市安排在所辖区的一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各县文化部门安排在所辖区的一个村举行文化下乡活动。
活动现场,福建省文化厅向基层文化单位捐赠经费50万元,省文化厅直属院团与福州市县院团一起为当地百姓带去了丰富的文艺演出。此外,还举行了福建文化遗产资源概况、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厦门漆线雕技艺、福州同利肉燕制作技艺等传统制作技艺展示以及柘荣剪纸、软木画、泥塑、版画等传统美术展示,并有漳州掌中木偶戏、厦门拍胸舞等表演活动。
与洪明官一样,林女士的心思不只在演出上,她发现上小学六年级的女儿被晋江布袋戏吸引,全神贯注地观看演员们的精彩表演,还忍不住向表演者讨教。刚从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泉州分校木偶戏班毕业的两位女演员随后耐心地手把手向小姑娘演示。看着小木偶在自己的掌中上下翻舞,小女孩开心地笑了。
文艺演出开始,舞台前排右侧有几位女士正兴奋地跟着台上的演员高声歌唱。演员是来自双池村的林晶,这位“资深歌迷”得知有演出机会,便约上众多亲友,“组团”来看演出。她说,尽管生活在农村,但自己从小就一直坚持唱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她还经常约上亲戚街坊“泡”在KTV里练歌。她说自己曾有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登上这样的舞台,唱一首歌给乡亲们听。”
实现林晶们的梦想,正是福建省歌舞剧院男高音尚平的新计划。当天的演出,参加了20多年文化下乡的尚平再次为乡亲们演唱。在他看来,近年的文化下乡,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称之为“升级版文化下乡”。
“现在的文化下乡已经不像过去,到现场临时搭个台,演出完就走了。”尚平表示,在演出形式上,现在更加注重与群众的联动,让民间艺人登台表演的同时,演员们会走进基层汲取乡土音乐元素,进行再创作,用群众更喜爱、更能接受的作品展现给他们 。“下乡采风不能在宾馆里,要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挖掘民间音乐的分子和原子,这样的音乐才有生命力。”尚平说。
农村需要怎样的文化?这个问题是闽侯县科技文体局局长陈步强多年来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陈步强说,现在农村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形式也更加多元,“以前村民们白天干活,夜幕降临就往城里跑,没有好去处,就去喝酒唱歌打牌,文化活动极为匮乏。”
当地政府正通过多种举措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当天的演出所在地闽都民俗园就是专门兴建的群众文化场所,占地面积达180亩,硬件设施正在逐步完善。另外,当地文化部门还通过打造“榕树下”“青橄榄”等文化品牌,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但目前依然存在形式单一、水平不高、资源不足等问题,硬件跟上了,但如何填补内容、充实“软件”,这些问题仅靠当地的力量很难在短时间解决,需要外部力量介入。陈步强希望,借助于文化下乡的新形式、新理念,借助闽侯县离福州市区近的地理优势,与省属、市属院团探讨建立文化下乡的新常态、新机制。
陈步强的愿望,与当天在现场表演《梁祝·十八相送》、引发全场阵阵喝彩的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演员徐伟钗的期望有些许相似。徐伟钗表示,现在很多观众对越剧都不太了解,她希望把最好的演出展现给观众,让他们知道越剧的美,进而培育新的观众群。据她介绍,走进基层、走进学校已经成了他们团常态化的项目。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这种常态化做法,得益于福建省对文艺下基层、文化惠民的重视和投入。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赵建宏介绍,2013年,福建省财政专项对6家省属文艺院团惠民演出每家每年补助100场,每场2万元,对8个市属院团每年每家补助80万元。从2014年开始,在原有基础上,又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省,对32家市县属非遗剧团惠民演出每年每个院团补助50场,每场补助1万元,并把对8家市属院团每年每家补助80万元改为对9家市属院团每年每家补助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