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善治秦者先治水”。羊年春节来临之际,记者从陕西省水利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省围绕破解水资源短缺、防洪体系薄弱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问题,统筹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高点谋划布局,科学编制水利现代化规划,布局了10大类、130个重大水利项目,截至2014年底,包括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汉江治理、陕北黄河引水在内的一批超大型水利工程全部开工建设,特别是2014年随着引汉济渭可研报告和东庄水库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批复,圆了三秦广大百姓多年的水利梦。至此,一个立足渭河、汉江两大水系,以“十大水利工程”为统领,纵横南北、贯穿东西、江河联通、覆盖全省的水利现代化构架已经形成,奏响了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的攻坚号角,奠定了陕西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加快构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防洪抗旱减灾、农村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利科学发展保障“五大体系”,并初见成效。
确保老区群众喝上干净卫生水 着眼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水需求,提速黄河引水工程建设
缺水让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陕北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仅736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平2200立方米的三分之一,低于国际公认的最低需求线,属于重度缺水地区。虽然“十一五”以来,我省加快建设了以瑶镇、采兔沟、李家梁水库为标志的一批水源工程,但现状仍有1.4亿立方米的缺口。按照水利部“87”分水方案,榆林、延安两市耗水指标为10.6亿立方米,陕北区域内除了在建的蓄引水工程外,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已所剩无几。
而在陕北黄河干流上,我省没有一项引水工程,各县区全部是守着黄河没水吃,闹水荒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由于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河道径流量锐减、红碱淖等湖泊逐年萎缩,资源性缺水已呈明显短板。支撑陕北当前和今后长远发展,保障城乡群众稳定用水需求,实施黄河引水,是解决陕北水危机的必由之路,是统筹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在我省全长720公里,榆林段多年径流量240亿立方米,延安段多年径流量260亿立方米。“母亲河”黄河就在陕北身边流过。守着黄河没水吃,这成为陕北人民心中的“痛”。
引汉济渭工程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后,通过水量置换,我省黄河上的取水指标也将进一步增加,给黄河引水解渴陕北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条件。为了在引汉济渭先期工程竣工后,调水5亿立方米进入渭河流域,为黄河引水提供了最现实的水量置换指标。为了使陕北地区能以最快速度引用上黄河水,2011年,省委、省政府就及时部署开展陕北黄河引水前期工作,并将陕北黄河引水工程确定为全省“十大水利工程”之一,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启动和推进。省水利厅迅速召开陕北黄河引水工作推进会,提出尽早尽快、用好用足黄河干流上的水指标,更好地服务陕北民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拉开了解决陕北老区群众“守着黄河没水吃”问题的陕北黄河引水工程前期工作。
在工作进程中,省水利厅、延安和榆林两市党委政府以及水利部门高度重视,细致调研,科学论证,精心设计,进一步完善调水方案,确定调水规模,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不等不靠,奋力推进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前期工程建设。2014年11月,年取水量8977万立方米、总投资39.73亿元的延安黄河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完成,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先期开工的12.67公里杨家山输水隧洞已经贯通,两座水库一到五级泵站、黄延线5条隧洞全面开工,整体工程各项工作快速推进。一期年引水量为6.72亿立方米、二期年引水量为8.94亿立方米、总投资209亿元榆林大泉黄河饮水工程,计划于2015年开工建设,2020年建成一期工程,2030年建成二期工程。目前各项前期工作加速推进,进展顺利。
据了解,延安黄河引水可向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等地区供水;榆林大泉黄河引水可向段寨火电基地、清水川煤电一体化项目、庙沟门煤电一体化项目区、店塔、神木等城镇以及榆神煤化学工业区和大保当等工业点供水。
与此同时,总库容3.89亿立方米的榆林王圪堵水库,年均可向榆横和鱼米绥工业区生活和工业供水1.56亿立方米,向下游灌区灌溉补水0.44亿立方米。总库容2.01亿立方米的延安南沟门水库,年均可向延安石油化工基地、黄陵县城及交口河镇工业及生活供水1.1亿立方米。2014年,定边黄河引水开始发挥效益,榆林王圪堵水库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延安南沟门水库土坝填筑完成。
这些工程的开工建设和建成发挥效益,将有效破解陕北地区水资源的瓶颈制约,为陕北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老区人民从此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
已贯通的黄河引水工程杨家山输水隧道
努力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统筹合理配置水资源 全面开工十大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省情,决定了水利建设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成为了“治秦先治水、兴秦先兴水”的历史必然。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以高瞻远瞩的目光智慧和勇往直前的毅力决心,统筹谋划水利改革发展,努力在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方面下功夫,规划实施了一批堪称前无古人的、关系民生生态发展大局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使水利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开工建设,全省水资源瓶颈制约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是陕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最为重要的两大水资源配置工程,2014年这两项工程前期工作接连取得重大进展,标志着我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了全省水利工作实现持续强劲发展,“十二五”规划布局目标圆满完成,水利现代化的构架基本形成。
引汉济渭工程,是陕西省缓解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全局性、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水资源配置项目。工程从陕西南部的汉江上游年调水15亿立方米到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向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5个大中城市及渭河沿岸12个县(区)、6个工业园区供水,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改变关中地区当前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挤占农业水的用水状况,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在支撑关中地区发展同时,可通过归还生态水、减采地下水及增加达标排放等途径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在不突破陕西省黄河流域耗水总量的前提下,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调剂用水指标。
同时,由于引汉济渭工程隧洞埋深世界第二、隧洞长度亚洲第一、隧洞施工综合难度世界第一,也是陕西省有史以来调水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施工条件最苦、运行调度最复杂的水利工程。为了加快前期工作进度,陕西省政府成立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引汉济渭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成立了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全面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准备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并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引汉济渭工程可研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标着着这一关系着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已经拿到国家通行证,并将得到国家财力重大支持,“一水穿秦岭、水兴大关中”,制约陕西发展的水资源瓶颈将由此打破。几年来,参建各方大干快上,攻难克艰,秦岭隧洞越岭各标段均已进入主洞施工,1号、2号、3号隧洞实现了精准贯通,完成了5号洞掘进,秦岭隧洞累计掘进36公里,开工建设了节点性枢纽工程三河口水库,水库移民安置和库区清理工作已经通过省级验收,即将开展大坝截流。同时在勘探试验项目建设中,通过设立专用弃渣场,在渣场上设排水沟、下置挡渣墙或护坡拦护,设置沉砂池、隔油沉淀池、浓缩池等生产废水处理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沉淀池,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泾河东庄水库设计总库容30.62亿立方米,工程对提高泾、渭河下游防洪能力,减少渭河下游泥沙淤积、提高渭河下游河槽行洪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有效解决渭北“旱腰带”工农业发展水资源制约瓶颈。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努力,2014年项目建议书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可研阶段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专题报告通过水利部水规总院技术咨询,前期其他工作和进场道路工程快速推进。标志着这项安澜渭河、富庶三秦的重大水利枢纽项目在国家决策层面得到了充分肯定,全省人民期盼65年的“东庄之梦”终于梦想成真。
东庄水库号称陕西的“三峡工程”,工程浩大,作用非凡,前期工作的重大突破为开工建设创造了必备条件,“高峡平湖”的美景即将展现在渭北泾河大峡谷。
东庄水库除了防洪、减淤,兼顾供水、发电及生态环境外,东庄与渭河综合整治、引汉济渭工程形成关中‘一线两片’水利现代化体系骨架。这是陕西水利现代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根据建设规划,8年后,一座总高度230米、相当于90层楼的超高拱坝如巨人臂膀将泾河拦腰截断,集防洪减淤、供水、发电、生态改善于一身的高峡平湖,将在渭北高原横空出世。
届时,干旱少雨的渭北“旱腰带”将在东庄水库滋润下重现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泥沙俱下的泾河将变成碧波荡漾的清流,为正在崛起的关中城市群新增一个可靠水源。
曾给关中大地带来无尽灾难的泾河,将一改狂放不羁的本性,成为带动关中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发展的黄金之水。
东庄水库建成后,可实现年均防洪效益2.2亿元,年均减淤效益5.8亿元,供水效益为6.0亿元,发电效益1.5亿元。年均总效益15.5亿元。
与此同时,列入“十二五”十大工程的榆林王圪堵水库、延安南沟门水库、西安李家河水库已经主体建成开始蓄水。咸阳亭口水库、铜川龙潭水库正在加快施工,有序推进。省内东线调水项目引红济石工程即将实现隧道贯通,完成年调水1亿立方米目标。
时至今日,围绕“水润三秦、水兴三秦、水美三秦”治水新思路和水利现代化目标,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泾河东庄水库工程、亭口水库、李家河水库和宝鸡市石头河引水工程,王圪堵水库、南沟门水库、榆神工业园区供水、延安延川黄河引水、大泉黄河引水工程,汉江综合整治工程、云河水库、张坪水库、洞河水库,以及引汉济渭、引红济石等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和关中供水网络、陕北供水网络等水系连通工程正在提速推进,一个“水源工程网络化、生活用水集约化、生产用水高效化、水旱灾害可控化、河湖环境优美化、工程运行良性化、水利管理信息化、行政管理法制化”的八化水利现代化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必将为“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提供强有力的水支撑。
新建成的渭河下游堤防段
立足渭河汉江两大水系全面加快江河之治 奋力打造洪畅、水清、岸绿、堤固、景美新河流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渭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成就了周秦汉唐盛世,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了陕西省64%的人口,沿线大中型城市密集,集中着陕西省65%的生产总值,是国家经济战略布局中“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地带。
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渭河渐渐不堪重负,伤痕累累。“上干、中脏、下灾”是渭河沿岸群众对渭河的深切感受。全线整治渭河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011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十五,省委、省政府在灞河入渭口隆重举行关系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开工动员大会。
而汉江,更是关系着一江清水供北京和陕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实施汉江综合整治,是新形势下省委、省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加快民生水利的重大举措。
2012年2月6日,农历正月十五,省委、省政府在汉中市汉江南岸中林滩防洪工程施工现场举行汉江综合整治动员大会。
连续两年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渭河、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标志着陕西立足渭河、汉江两大水系,高标准铺开江河之治步入全面建设阶段。
渭河整治实施4年来,沿渭各市县积极响应,驻地部队主动请缨参与,水利部门全力以赴、尽职尽责、攻坚克难、顽强拼搏,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积极主动配合,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渭河整治横贯八百里秦川。388公里的渭河两岸铺开100多处施工战场,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夏斗酷暑,冬战严寒,到处是筑堤、疏浚、植绿场面,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艰苦卓绝的英雄赞歌。截至目前,治渭累计完成投资187亿元,630公里堤防主体工程全部建成,完成堤顶道路铺筑和堤防绿化202公里,完成交通桥27座和103公里南山支流堤防退建加固。新建堤防和蓄滞洪区在近年的防洪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批亲水、休闲、景观工程和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相继建成,今年上半年将进行竣工验收,全面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整治目标。渭河治理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沿渭群众初步享受到了渭河治理成果,一条安澜、生态、和谐、灵动的新渭河基本建成,渭河正在成为横贯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和最长的河滨大道。
解除汉江水患的汉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全面加快,持续掀起建设高潮,按照“江堤标准化,水系生态化,景观优美化”的综合整治目标,先后组织实施了安康东坝等一批事关汉江防洪安全的重点段防洪工程,涉及沿江11个县(区)、19个单项工程。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新修加固堤防214公里,汉中市城区汉江中林滩段全面竣工,安康东坝、城固县江湾滩段、石泉后柳镇等重点防洪工程主体完成,汉江白河、旬阳段建设进展顺利,一条美丽、生态、安澜、富饶的新汉江正在显现。
与此同时,全面加快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在全部完成先期试点56条河流81个项目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列入2013-2015年规划的250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提前全部完成审批任务。去年下达治理项目中省资金8.98亿元,筹集省级配套资金6.58亿元,截至2014年底,资金配套率为187%。2014年共完成了80个治理项目的建设任务,前期工作进度和资金配套率均位居全国前列,治理效果显著,群众反映口碑好、社会反响评价高。经过治理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行洪能力得到增强,沿河城镇(乡镇)和重要农田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得到提高,项目实施的以保护人口、工矿企业为主的县城(重点乡镇)河段的防洪能力从现状的不足5年一遇或不设防,提高至10年~20年一遇或以上;以保护农田结合保护乡村人口的一般乡镇河段的防洪能力从现状的不足5年一遇或不设防,提高至10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