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唐崇陵位于嵯峨山东段,依山为陵,是晚唐帝陵中依山为陵的典型代表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执政20余年,立志改革的唐德宗李适病逝于长安宫会宁殿,葬于崇陵。崇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北20公里的蒋路乡东硷村东北的嵯峨山东段,依山为陵,玄宫所在的中峰,恰如莲花的中心,又称“莲花穴”,是晚唐帝陵中依山为陵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0月16日,泾阳县文物旅游局接到举报称,唐崇陵重点保护区内有可疑人员盗挖帝陵。文物稽查大队执法人员会同公安民警,现场将嫌犯抓获。事后,经咸阳市司法文物鉴定组鉴定,该盗洞深约8.8米,虽未挖到地宫深处,但盗掘地点严重破坏了崇陵主体地貌,更对陵墓地宫入口处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咸阳文物旅游局调查发现,泾阳县唐崇陵文管所文保员张某,在案发的10月5日至10月16日,因雨天路滑,未按规定对陵区主墓葬区进行巡查,存在严重的失职行为。2014年6月中旬,经过初查确认事实后,泾阳县检察院已正式对张某以涉嫌玩忽职守罪立案侦查。
“这些贼娃子胆大得很”
先有崇陵,后有东硷。李适葬于嵯峨山上,第一代守陵人便随即迁入陵区。据说,泾阳县蒋路乡东硷村人就是崇陵守陵人的后代。崇陵的守护者一代代繁衍。东硷村原有七八十户人家,200余口人。发现可疑人员在陵区行为不轨时,无论谁喊上一嗓子,全村的老少爷们就会扛着铁锨、锄头和棍棒,与可疑人员对阵。
2011年10月15日上午,东硷村。“天放晴了。”老伴从外面回来将这一消息告诉正在窑洞里休息的老朱,他应了一声,急忙翻身从炕上爬起来,大步走出窑洞。像往常一样到窑门口枣树下,他停了下来,抬头向西北方向的嵯峨山上望去。那里正是崇陵——唐德宗李适埋葬的地方。 “连日下雨,天总雾蒙蒙的,山上烟雾缭绕,已经有个把月没晴透了。”老朱担任群众文保员已经30多年了。大多时候,他要和其他几名群众文保员绕保护区巡查一圈,这样下来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因为下雨的缘故,山间小路湿滑泥泞,他们已多日没法上去了。老朱从家门口看清楚了延绵不绝的嵯峨山,尤其是正对着的梯形墓冢。老朱的眼睛在墓冢所在的山脉来回打量。此时,山上的杂草依旧显露绿色。突然,老朱发现墓冢所在的山脉中部,原本清一色的山脉突然有翻出的黄土,七零八落地堆放在附近。根据以往经验,老朱推断可能是出了问题。
老朱随即给山下的大儿子打了个电话,让儿子骑摩托车把他送到山脚下。尽管身体康健,但已经75岁高龄的老朱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下午4时左右,儿子骑着摩托车将老朱送到山脚下。老朱一个人便朝山上走去,走到墓冢山脉东面一个坡头的时候,眼前的一幕让他惊呆了:在主墓室的位置,几个盗墓贼搭着军用帐篷,肆无忌惮地敲打着石块。
“大白天的就敢盗墓,这些贼娃子胆大得很。”老朱说,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通常发现的都是在墓冢或者周围有盗掘痕迹,盗墓贼很少在白天出没。
“铲王”发家起邪念
老朱不敢轻易靠近,赶紧掉头往回走。一路上,紧张得呼吸也越发急促,直到回到家中,他才掏出手机,给唐崇陵文管所王所长打了个电话,将刚才看到的情形作了汇报。由于担心打草惊蛇,他们商议后决定等到次日天亮后再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那晚怎么也睡不着,既担心文物被盗走,又害怕被盗墓贼发现。”终于熬到了天亮。2011年10月16日6时50分,他们报了案。接到举报后,咸阳市文物旅游局执法大队稽查队员立即赶赴现场,联合辖区派出所将盗墓贼一举抓获。事后,经咸阳市司法文物鉴定组鉴定,被盗掘的地点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唐崇陵陵园保护范围内,为地宫入口处,其不仅破坏了唐崇陵主体地貌,更对文物的本体(地宫入口处)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2012年7月,泾阳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10·16唐崇陵被盗一案”,被告人王文良、杨用海等8人(均为河南籍)涉嫌盗掘古墓葬罪,被泾阳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至此,一起跨省团伙盗墓大案浮出水面。
祖籍河南的嫌疑人王文良很早就辍学在家,随父辗转来到洛阳,在父亲的铁匠铺里打下手,父亲过世后,守着祖业也算精心,铁锨、锄头等农用工具锻造得讲究实用自不在话下,单是那“洛阳铲”,从材质的配比到成形弧度的打造、火候的成色等,都极为考究,是远近闻名的“铲王”,连陕西、山西等外省的考古机构都来定做,生意火爆。眼见自己的产品成了别人发财的工具,王文良眼馋心不甘,很快也投身其中。从此,铁匠铺就只是幌子,走私盗墓成了主业,从一个参与者渐渐成为一个集盗掘、走私多渠道于一身的组织者。而嫌疑人杨用海就是在他资助下经常在各地踩点的干将之一。近几年,石刻收藏热一浪高过一浪,那些帝王陵的石刻文物更受青睐,于是他们便把罪恶的目光投向陕西。
2011年10月,唐崇陵主陵墓区被盗墓贼盗挖深达8米多的盗洞
被抓时盗墓贼正在睡觉
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杨用海装扮成游客开着车从乾陵到泰陵居然把唐十八陵转了个遍,但乾陵、昭陵作为开放的博物馆,没有半点可乘之机,建陵、泰陵等文管所的安保绝不亚于洛阳的恭陵、献陵、庄陵等平地起冢,紧邻村庄,兀陵、景陵依山为陵,交通不便。就在无计可施之际,有一天他们爬上嵯峨山,找到崇陵墓道口的所在位置,竟然发现一处崇陵历史盗掘的痕迹,一阵窃喜,心想,既然石刻文物无法盗掘,何不顺着这处盗洞下去碰碰运气,说不定还有意外的收获!
2011年10月2日,杨用海回到洛阳,兴冲冲带着一份详尽计划,找王文良商议,两人一拍即合。随后,杨用海联系赵保青、刘天明,王文良联系王安林、崔志国、王存亮等人,并将盗墓费用26800元交由王安林保管并支配。10月4日,一伙人从河南来到陕西。当晚,夜宿三原,为避开文管所的视线,徒步从嵯峨山北麓爬上主陵,熟悉环境,利用一废弃的窑洞作为临时活动场所,确定方案,进行分工。杨用海现场负责,王安林、岳朝林一人负责后勤服务,在山下购买食品、器材等,刘天明负责警戒望风,其他人现场挖掘。10月10日,杨小红、王存亮、赵保青、崔志国等4人便开始罪恶的勾当,为了不惊动别人,他们放弃雷管爆破的手段,晚上也不使用任何照明器材,分两班,使用洋镐、锹、铲等24小时不间断进行盗掘。10月16日晚上11时许,王存亮佯说去取点吃的,就窜回山腰的窑洞里睡觉去了。现在只留下杨小红,他先是呆在洞底,实在憋屈得慌,就爬上来,天上没有半点星光,前后左右也都是一片漆黑,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打开矿灯挂在墓道口一侧,裹着一件黄军大衣靠在另一侧,猛抽着烟,等着王存亮,久候不至,无趣加困倦,便一头睡过去。
就在盗墓贼做着异想天开的发财梦时,接到群众举报的文物稽查人员联合公安奇袭崇陵,7名队员分三路进行包抄,在崇陵原历史盗掘遗迹处发现迷彩帐布、大量衣物、棉被、各种食品及编织袋、铁锨、钢管等作案工具,并现场抓获1名正在陵墓附近睡觉的犯罪嫌疑人。之后,该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民警经过1个小时抓捕,在山下密林区一废弃窑洞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
崇陵神道一侧的翼马
延伸阅读
神秘的“石马泣血”
马在唐代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劳役和战争的工具,生前为主人享用,死后主人依旧离不开它。唐崇陵神道东侧有一件翼马,高2.69米,身长2.53米,独角、长颈、高腿,保存得非常完美,只是久历风雨、潮气内侵,马的眼部以下石面呈现出带状的赭红色,像流血一样,当地人称石马泣血,并附以种种神奇的传说,认为此马有灵性,千年不死。
关于石马泣血,有的说是千里马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哭泣,有的说是因为同伴被破坏为人类的无知而哭泣。还有一则传说是马被德宗的亲情所感动而哭泣。这里有一段历史故事:德宗的生母叫沈氏,原住在洛阳宫中,安史之乱中下落不明。德宗继位后,遥尊沈氏为太后,并派人四处寻访。不久,有一位老妇人陈述自己就是太后,德宗忙派出旧日服侍的宦官宫女去识别。女官李真一以前曾长期陪伴沈氏,知道沈氏早年左手指受伤。她见老妇人同沈氏长得一模一样,年龄也一致,左指受伤,就认定是沈氏,迎入宫中,报告德宗。德宗大喜,奉她为太后,不料几天后,高力士养子高承悦密奏德宗,说老妇人并非沈太后,而是他的姐姐,为了怕事情败露后连累自己,所以上奏以避祸。德宗忙命高力士养孙樊景超再去识别,果然是他的姑妈,老妇人这才惊恐认罪。樊景超请求加罪于老妇人,德宗答说:“我宁愿受一百次骗,仍希望有一次是真的,以了结心愿,如果惩办了这老妇人,此后就没有人来报告太后下落了。”当即下令释放了老妇人,没有加罪,但真正的沈太后始终未能找到。
公元805年正月,太子李诵突然中风口哑,德宗因悲伤过度,不久病死于长安宫中的会宁殿。传说归传说,当然流出的不是血,也不是泪,很可能是某种矿物质受潮之后产生的。(记者 赵争耀 通讯员 解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