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再有一个月,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正式通水,届时将向北京、天津等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市供水,对此,有个形象的说法是“一江清水供北京”。
1952年,毛泽东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一设想。为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经多年规划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方案形成,工程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干渠充水试验安全平稳,据测算,我省71%的水资源分布在陕南地区,是我省“引汉济渭”等调水工程的唯一水源地。而中线工程水量的70%多也来自陕南。
为保证“引水进京”水源安全和水质达标,陕南面临着高标准的节水、保水、治污和生态建设任务。对陕南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近日,部分学者建言,生态文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陕南可以生态优势引领经济发展,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水产业,走绿色工业化、城镇化、可循环发展道路。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 陕南面临尖锐矛盾 为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陕南三市28个区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商洛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十一五”以来,投入农林水事业的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超过50%,投入环保的财政支出年均增幅达70%以上。汉中为保护源头生态环境,制定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发展战略,关停并转了一大批能拉动汉中经济、但也有可能带来污染影响汉江水质的化肥、冶金、矿产采选、黄姜、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企业,使工业总产值、利税都受到了相当的影响。
生态保护的支出需要常年投入,但陕南地区是一个山大沟深、国家级连片贫困区,财政收入偏低,急需开发资源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成为陕南经济发展面临的的尖锐矛盾。在朱鹮之乡洋县,政府要求严控污染,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保护了环境,但粮食产量大幅减少。在陕南水源区内,还建有国家级朱鹮保护区、熊猫保护区和各种自然保护区达10个,这类生态保护区项目附加值低,但其却具有明显的保护生态环境和涵养水源的功能。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我省的“引汉济渭”工程,对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和影响。近几年来,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对陕南的转移支付力度,国家也加大了对汉江、丹江上游的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投入,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陕南重点扶持。但数额有限的补偿,并没有从跟本上解决陕南经济的发展问题。 “陕南人也要吃饭,也要过好日子。”长安大学教授王圣学说,如何在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也保证陕南近千万人口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成为当前的大问题。一江清水是“送”还是“供”? 专家建议“使用者付费” “一江清水送北京”,这句话曾是柞水县宣传南水北调的口号。
王圣学认为,这句话应该改为“一江清水供北京”,一字之差,表明水资源应该是商品交换关系,有偿供应。 “建立水市场势在必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呼吁,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水市场经济,澄清不合时宜的认识。他认为,在自然资源使用分配中应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使用者付费”原则,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以及资源的有偿使用和转让,这样才能在保护中开发自然资源。
据悉,陕北的水资源市场补偿费为5元/立方米,陕南的水资源补偿费为1元/立方米,显然这种状况是很不合理的。 要 “山青水秀”,也要“致富发家”。李佩成建议试点启动“水银行”。“水银行”是一个虚拟水库,是与调水有关的一种水的购买和分配机制。通俗来讲,“水银行”就是把水当成货币,把多余的水存在水银行,水银行再把它卖给缺水的地方或城市,这样不但自然调节了水的差价,还达到了节水的目的。通过“水银行”中介机构,水权富余者存储剩余的水权,并从中获取收益;需水者支付一定的资金从中借贷水权,满足用水需求。这样,陕南把多余的水存起来,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源源不断地卖到北京等缺水地区,赚取到合理的收益。 “保护水源地的核心,是调节好陕南供水地区和北京等需水地区各方的利益关系。”王圣学建议,各级财政应加大水源地补偿机制和对连片贫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是引入市场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利益为纽带,调整水资源供需各方面的关系,提高陕南各市县保护水源地的积极性。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江河湖泊的水虽然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国家的,但水作为一种区域发展的稀缺资源,已经附带了利益关系,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划拨,更应通过供需双方对话协商的平等交换来解决这种利益关系。只有建立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的利益交换关系,才能确保双方长久受益。长远来看,应该建立国家级汉丹江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国家给予保护区特殊政策和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以促进水源地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发展生态游是陕南优势 “一江清水供北京”,除了生态治理外,也要确保当地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稳定水源地。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谭策吾表示,南水北调影响了陕南的经济发展,但也使陕南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陕南应该以生态优势引领经济发展,要按照循环发展的思路整体突破,在工业上要走循环发展之路,要把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带动陕南经济发展。 “让绿水青山早日成为金山银山。”安康市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姚青臻表示,安康市将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突出抓好山林经济优势产业,发展涉水产业,打造生态养生和休闲旅游,加快富硒茶、魔芋等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这也许是破解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另一条道路。 “这里有新鲜的空气,可以说是‘天然氧吧’”。
省水利厅引汉济渭办公室主任蒋建军认为,绿色环保是陕南发展的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陕南有发展生态旅游的特殊优势,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以丰富的水资源和植被为依托,打造水工程与生态动植物深度旅游,如水上漂流、森林公园、朱鹮观鸟园、南沙湖国际垂钓、中华金丝猴人与动物互动体验等,有些项目近年来已初具规模。蒋建军建言,广大民众对生态旅游有着刚性需求,陕南的大旅游业要提升品质,发展中高端旅游产品,提升接待能力和档次。此外,陕南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充足的阳光,是发展养老事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蒋建军认为,陕南发展以养老事业带动托幼、高端幼教事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秦岭山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为陕南建设特色研究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建设中华秦岭熊猫研究所、中华秦岭金丝猴研究院,陕西秦岭植物研究院等,以自然资源的科研开发,形成高端特色产业链,发展人工栽培有高经济价值的国家濒危植物,如红豆杉等。
依托汉江源打造汉源文化 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秦岭山脉孕育了众多的河流,这些河流具有发展渔业的优势,为各种水生野生动物特别是大鲵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生境条件。据了解,秦巴山区是大鲵(又名“娃娃鱼”)的最佳生长区。繁育大鲵目前已成为汉中市许多农民致富的一个门路。“养殖娃娃鱼对水质的要求特别高,必须要求清澈见底的溪水。”宁强县23岁的小伙杨飞说。在家人的帮助下,杨飞投资60万元建起了大鲵种苗繁殖场。但前两年均失败了,第三年终于自然繁育成功,首次繁育出来600多苗。第四年以后,每年产近3000条鱼苗,每年收入10万多元。近年来,绿色食品在市场中的份额逐年加大,且上升势头强劲。以纯净无污染的水源浇灌成长的绿色农业,在陕南种植业中的比重逐年增高。我省已将发展陕南有机绿色食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李佩成认为,走农林牧副渔特色发展的路子,是陕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李佩成表示,陕西的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大部分集中在秦巴山区。据统计,陕南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808.53万千瓦,主要分布于汉江、嘉陵江干流及其支流,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69.8万千瓦,占全省的56%。另外,蒋建军认为,陕南是汉文化的起源地,应依托汉江源打造汉源文化,为汉源注入“汉人的老家”、“汉水润中华”等新的文化内涵,保护好五门堰、杨家堰等历史遗存,并以汉文化带动陕南桑蚕业、丝绸业的发展;围绕商鞅、张骞、诸葛亮等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建设文化产业链,培育陕南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