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奥维乾元化工有限公司
金秋的府谷,艳阳高照暖意融,花红果硕满眼丰。在府谷县采访,从园区到企业,从城区到乡镇,从工地到车间,处处能感受到民营企业蓬勃的活力和发展的激情。
作为陕西省的北大门,府谷县地处陕晋蒙三省区交汇地带,境内资源富集,比较优势明显,是国家规划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规划建设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也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和省直管试点县。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步到2013年4月被设为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历届府谷县委、县政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做好服务为主旨,持续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一任接着一任抓,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府谷特色的发展之路。
从“配角”到“主角”的跨越
改革开放前,府谷县不但没有什么工业,就连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农业,也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一首凄苦的顺口溜成为府谷老百姓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穷山饿石头,黄河向南流,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穷则思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曾经被迫走西口的府谷汉子开始在家乡的“穷山饿石头”上创办乡镇企业。府谷县黄河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侯华是府谷民营企业界的“元老”之一,从1976年开始,张侯华开过旅社,办过砖瓦厂、水泥厂、造纸厂、焦化厂、电石厂、发电厂,还修过桥。“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现在发展成集建材、化工、民爆、煤电、餐饮、交通于一体的民营企业集团,每前进一步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张侯华深有感触地说。
张侯华和府谷黄河集团公司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府谷民营经济的发展史。
为了鼓励民营经济迅速发展起来,1984年,府谷县委、县政府制定了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十六条规定”——鼓励乡、村、个人大力发展加工业、运输业和个体工商业,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兴办企业,并给个人企业戴上集体企业的“红帽子”,明确规定“凡三户以上农民联办的企业,均按集体企业对待,享受免税三年待遇”的优惠政策。
这些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府谷全民创业的热情,初步形成了乡办、村办、联办、户办“四轮驱动”的发展局面。短短几年时间里,府谷县民营企业由101户发展到1809户;产值从572万元增加到2.1亿元;从业人员由1717人增加到11615人。以小煤窑、小水泥、小电石、小焦化、小泡花碱等“五小企业”为主的小厂小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涌现出了张侯华、石掌雄、韩兰世、王伴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
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神府煤田的开发,上世纪90年代,府谷民营经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府谷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以放手加快发展为主题,在规划审批、土地征用、物资供应等方面向民营企业倾斜,规定外商独资或利用外资技改的企业,免征所得税一年,两年后只征收10%;对参与合资、合作的企业,减征或免征三年产品税和增值税。同时,帮助民营企业争取贷款扶持,使民营企业由局部向面上发展。一时间,府谷县呈现出“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民营企业发展局面。虽然这些“五小”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但也为当时的府谷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1999年,府谷县民营企业发展到2658户,产值17.9亿元,占全县总产值的77.9%,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二”,一跃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府谷也成为榆林乃至陕西发展乡镇企业的典型。
兴茂集团总部
由“大”到“好”的嬗变
上世纪90年代末,借着国企改制的东风,府谷县民营企业开始了大规模扩张。“十五”期间,经过出售、股份制改革等措施,府谷县全面完成县属33户国有企业改制。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治污力度的加大,解决非公企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府谷面临的主要矛盾。
府谷县委、县政府以关小上大、环境治理为重点,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痛下决心,关闭小煤矿180个,小炼焦厂127户,泡花碱厂56户,小炼铁厂28户,小水泥、碳化硅厂等41户,引导非公企业联手发展大煤矿、大电厂、大水泥、大载能工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涌现出兴茂、恒源、天龙、万源、方正等一批大型民营企业。
随着“关小上大”政策的落实,府谷县民营经济开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五年间,民营企业从业人数增加2.6倍,上交税金增加8倍。到2005年,民营企业发展到3142户,实现增加值14.6亿元,占GDP的65%。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府谷民营经济的创业起步和快速扩张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便开始了由‘大’到‘好’的嬗变,即进入了调整整合和转型升级阶段。”府谷县工业经济局局长陈国盛说。
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从2006年开始,府谷县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引导民营企业走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推进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并结合县内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着力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新上一批大型煤转电、煤化工、煤电载能产业项目,五大民企集团正式启动。
为推动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府谷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做活。2010年,府谷县委、县政府做出了打造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实验区的战略部署,全力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这一时期,府谷民营企业发展突出体现出一个‘好’字,在布局上由分散向集中、产业上由单一向多元、经营上由个体向组团、方式上由做大向做强、层次上由求快向求好逐步转变,实现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逐步走上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之路。”陈国盛介绍。
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底,府谷县民营经济总数已发展到17838户,从业人员12.2万人,共有企业1189户,工业企业345户。形成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新型工业体系,并涉足交通、房地产、商贸服务、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呈现出门类全、数量多、增长快的特点。政府还引导400多户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煤业、镁业、煤化工、煤电冶化、特种合金五大民企集团,引导民营经济向集中布局、多元产业、组团经营、集约发展等方向发展,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非公经济已成为府谷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
2013年4月22日,在省政府第七次常务会议上,府谷县被确定为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省政府要求省级有关部门、榆林市和府谷县按照试验方案认真落实推进措施,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服务环境,突破瓶颈制约,为全省民营经济更好发展探索新路径——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的设立,不仅标志着陕西省一个省级战略推广的典型模式正式诞生,也标志着府谷乃至全省民营经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