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有人把环保当作公益,
有人把环保看成事业,
有人认为环保是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
有人说环保只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点举手之劳。
……
这些人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但他们的心思和精力都驶向同一个方向——环境保护。近日,《“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发布,这让他们不仅有了一个共同期待和奋斗的目标,也为他们的环保行动标出了清晰的方法和途径。
本期,记者走近几位环保志愿者和多位市民,听听他们为环保发出的声音,感受他们为环保散发的热度。
1、陕西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副秘书长王冰:
“信仰”就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热情、专注、执著”,是王冰对自己作出的评价。虽然只有六个字,却足以看出她把公益当作信仰、把环保看成事业的执著和决心。从事环保公益近十年,她像一抹“绿色的火焰”,持续点燃身边每一个人的环保热情。
从2005年兴趣使然偶尔为之,再到后来走上专职公益之路;从关注秦岭保护,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到倡导绿色出行,践行环保誓言。王冰用实际行动阐释着一个环保公益人的价值。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王冰用坚定的语调讲述着她的环保信仰,“环保公益服务为所有参与者搭建有效沟通、全面发展的良好平台,通过志愿者自身和团队的共同努力,将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充分发掘自身无限潜力,有力推动环保事业发展,让改变发生,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她曾组织近万余人次志愿者宣传秦岭生态环保理念,2007年又和志愿者率先在西安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倡导大家低碳出行……对她来说,环保不仅是公益服务,更是生活理念,需要不断传播和倡导。她说,环保志愿者的队伍是有限的,而环保生活理念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则是无限的。将空洞的环保口号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中,将环保知识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是环保志愿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提到《准则》,王冰说,这样的准则非常接地气,更多地关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的大气污染和空气质量方面。准则兼顾城乡居民而非某一主体,如果人人可以做到“关注空气质量、做好健康防护、坚持低碳出行、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这些看似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手可做的小事,则必将成就环保大事。
王冰认为,环保不仅仅是公益服务和生活理念,它还能够衍生成许多其他正能量的元素,比如健康、友谊、科技、知识、技能等等。每个人都能通过环保收获自己最感兴趣的那个元素,也能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一步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全面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公民的行为意识,共建美丽中国,共圆“绿色中国”之梦。
2、陕西珂沅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春良:
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好环保工作
以前都是以企业的角色介入环保,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参与环保的公益平台,去年,刘春良加入了陕西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参与环保活动、宣传环保知识、践行环保理念,虽说不能完完全全像一些公益人士那样全身心投入环保,但刘春良还是怀揣着能出一分力就出一分力的热情成为了志愿者。从此,他也多了一个“环保志愿者”的称号。
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8月份印发的《准则》,刘春良又一次深刻体会到政府、企业与公众是“同呼吸”的共同体。他说,政府、企业和公众只有共同奋斗,才能迎来空气质量改善的转机。刘春良告诉记者,作为环保公司,自己和公司员工一直都在践行着《准则》上的这些规范,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他们个人环保理念还是比较强的。
为了鼓励员工低碳出行,刘春良结合企业实际,在很早之前就制定了三点行动计划:对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三个月以上的员工,公司奖励一辆国产名牌自行车;搭乘地铁和公交上下班的同事,公司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车费补贴;公司的两辆工程车也按计划完成了“油改气”。
刘春良说他将会继续在公司推行低碳出行环保计划,多方面提升员工的环保意识与环保积极性。另外,也会加强公司在污水资源化利用方面的市场推广力度,加快MBR中水回用项目的建设周期,力争在2015年12月31日前,完成西安周边县区6个日处理1000立方米的中水回用项目,通过把生活污水处理成廉价的中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低成本的利用中水浇树、洗车、城市道路洒水等等。“虽然我们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是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环保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实现城市的抑尘降霾作出我们最有价值的贡献。”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生叶晓峰:
改变环境现状不能靠个人单打独斗
“原来谈起环保,大家可能都会觉得那是很概念、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准则》的发布,也许大家会对环保的看法改变——环保其实不是非得要专家、政府或者从事环保工作的人才可以做,只要遵守日常生活中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行为规范也是可以的”,叶晓峰说,《准则》的实施目的是想通过提高公民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理念,培养公民“同呼吸共奋斗”的责任感。在充分了解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积极践行减少大气污染的行动准则。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既不像社会名流,可以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影响力,号召身边的人参与环保;也不能像商人大亨,可以慷慨地为环保工作注入大笔资金,提供经济帮助。我们力所能及的,无非也就是一般公众的举手之劳。”叶晓峰说,环保虽然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事情,但是环保并不是靠一个或一个群体就可以做成的,“决不能单打独斗,要想使自己在环保工作上发挥最大作用,必须找到一个平台。”
叶晓峰告诉记者,通过环保志愿者联合会这个平台,参加各种环保活动,自己不仅使他们所服务的对象受益,对自身来说也有很多收获。他说,通过志愿服务的锻炼,不仅使自己对环保公益事业的关爱之心和责任感得到了满足,也增强了自身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以及沟通技巧。“在环保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通过引导人们树立社会责任心,在向他们宣传互信和谐理念的同时,也在一遍遍地提醒自己不忘初衷。”
4、市民代表韩晓旭:
环保应调动市民参与感
在随机采访的市民中,韩晓旭是少有的对环保极为关注的生意人。她说,由于自己喜欢去环境比较好、自然风光吸引人的地方旅游,所以对于环保这事比较上心。
看了《准则》之后,她表示,“这些事其实都不是很难做到的”,只不过坚持不易,要根治更难。她说,目前环境是一边在治理,一边污染。“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边想做好环保一边又避免不了污染环境,我觉得,要治理就要有力度,有措施就要有可行性。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污染,从源头扼住是最有效的环保办法。”
说到回收利用和垃圾分类,韩晓旭不无遗憾地表示自己很失望。“听说要将垃圾分类,我每次在家都把垃了。韩晓旭还说:“环保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参与到其中来,政府的工作很难做,调动民众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参与感也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可以把环保思想融入到工作中去,率先垂范,把本部门的环保搞好;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百姓,你完全可以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多骑自行车或步行,树立绿色出行观念。遇到河里炸鱼,路边烧荒,种种污染行为,要敢于制止或及时报警。环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出成效的事,要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每一个市民都要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去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如果我们都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环境,我们的整体素质也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圾分装好再往外拿,可每次费神费力分好的垃圾一到垃圾站都给混合拉走了,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无用功,后来也就不再分类了。”再说到废旧电池回收,“家里面不管是大人小孩用过的电池我一律把它收起来不敢随便丢放,可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这些废电池可以放到哪去,时间一长不好处理,我也就只能把它跟垃圾一块儿扔了。”
韩晓旭说,环保是好事,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老百姓也都是有目共睹,目前民众的环保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得益于政府的大力宣传,但是如果要让环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不仅要把前期的宣传工作做到位,后期的硬件设施也得跟上,不然环保工作就显得形式化了。韩晓旭还说:“环保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参与到其中来,政府的工作很难做,调动民众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参与感也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可以把环保思想融入到工作中去,率先垂范,把本部门的环保搞好;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百姓,你完全可以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多骑自行车或步行,树立绿色出行观念。遇到河里炸鱼,路边烧荒,种种污染行为,要敢于制止或及时报警。环保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出成效的事,要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每一个市民都要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去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如果我们都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来保护环境,我们的整体素质也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5、市民代表王振峰:
要把水往火苗上浇
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省环保厅举行的座谈会上,作为市民代表,王振峰可谓一鸣惊人,对环保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深受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再次采访王振峰,他还是一如既往保持着投身环保的热情。
谈到如何看待《准则》时,王振峰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准则》列出的八项内容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王振峰说,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告诉老百姓,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里?让他们意识到导致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什么,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避免作出有污染后果的行为,同时,在与污染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们也会知道需要抵触的东西有哪些。“只有知道火苗在哪,才知道水该往哪浇。”
目前,有些企业环保意识不到位,为了节省成本,他们在环保投入上能省则省,遇上相关部门检查就开下除尘处污设备,平时不注重环保,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增加,环境治理收效受到影响。王振峰觉得这种情况表明要靠企业的自觉性去在环保上下功夫基本不太现实,所以“一定要有严格的措施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保义务,要不然治理的脚步往往赶不上污染的速度”。
治污减霾,保卫蓝天,全民皆有责任,不只是政府要重视环保,作为公民,绝不能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政府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老百姓参与到环保中来,不能给他们造成自己只是看客的印象,要让大家知道治污减霾的责任不只在于政府,公众也应该树立相应的责任心,共同投入环保的战队中。
6、市民代表王岐瑞:
环保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
在公园的一张长凳上,王大爷正在做他一天的功课——读报纸。80几岁了,眼镜都不用戴还可以看报,记者赞他视力不错,他则摆手:“老头子不管事咯,不过就每天读读报纸打发时间。”
记者把《准则》给王大爷看后,他表示:“这里面我都做到好几条了,没想到我也是环保人士啊!现在是不太去买东西了,偶尔去买点东西我肯定是拿着环保袋子去的,塑料袋子我不用;在家里洗脸和洗衣服的水我一般还会拿来冲厕所,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是从艰难时期走过来的,懂得日子的艰辛,所以能不浪费的都节约,能省电就会晚开一会儿灯”,不过,王大爷说,他的这种做法经常不被年轻人看好,“现在年轻一点的人总是觉得不差那几个钱。”
王大爷说环保最重要还是从孩子抓起,学校应该从小就把环保理念灌输给孩子,在孩子潜意识里养成文明环保的好习惯,让他们知道怎么做才是好的,以及不环保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知道这些后孩子会自觉地树立起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应从娃娃开始,从家庭到学校,都应该从习惯培养上教育孩子。同时,要求那些没有养成环保习惯的成年人,尽量做到克制。特别针对一些在公共场合不注意环保行为的人,应该严罚。“在公园,我经常看到一些不文明行为,环卫工人好不容易把地扫干净了,一转个身,又有人把垃圾扔到地上,而且还说不得,有些家长你说孩子两句他还不乐意,可是自己又教育不好孩子。”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环保意识的养成很重要,特别是针对小孩子,一定要使他们从小养成好习惯,有些行为习惯一旦成了常态,你再想纠正就很困难了。”
7、市民代表王超:
环保措施应该标本兼治
“《准则》里提出的八条规定对我们一般公民来说并不是很难做到,但是治标不治本”,王超觉得要公民参与环保不难,关键是不应该让大家觉得自己是在做无用功,“说实话,大家都知道现在环境形势不好、雾霾严重,可是光靠民众做环保有什么用,你禁一个月烧烤不如企业开一天烟囱,刷十次鞋抵不上一车渣土,有时候会感觉自己做的是无用之功。”
“大气污染源除了汽车尾气和扬尘,大部分还是来自工业企业,虽然居民生活也能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与工业污染相比要少很多”,王超说,职能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强化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坚决整治及取缔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厂矿及企业,把蓝天还给市民。
对于有污染问题的企业,执法部门不能只开罚单,要采用釜底抽薪的方式,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污染排放。例如:为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让污染物再利用并产生经济价值;帮助企业改造现有生产设备,达到或者高于国家排放标准;重视教育,尤其是问题企业,不能只开罚单,使其有怨愤情绪而变本加厉地破坏环境;加强对采取技术改造而减低排放、节约资源的企业的奖励,如减免税收,发放低利率贷款等;对于环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就要加大宣传,树立环保意识。“政府把大的污染源头控制住了,民众看到了成绩,他们会自觉地跟进,做好环保工作。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做点力所能及的环保小事根本就不是问题。”
8、市民代表李坤:
硬件设施的投入是关键
说起环保,李坤说他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在学校里养成了不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有时譬如扔个包装袋他也会满街找垃圾箱,可就是因为这样,他常常受到身边人的嘲笑:“装什么环保人士!”有时候同行的朋友会一把从他手里抢过直接扔到地上。
“环境对人的影响太大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久而久之,人们就麻木了,不愿意去事事计较了,因为计较也没用,就像是地上满是垃圾而你却拼命寻找垃圾桶,别人不认为你是环保反还会觉得你矫情。”李坤说,“可能是大家都有点随众意识吧,看到你扔我也扔,反正地上那么多垃圾,不在乎多我扔的这么一点,这样一想大家都觉得理所当然了。”
“至于《准则》,我觉得如果在提出要求的同时给出相应的措施和途径就会好得多,比如民众应该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政府发布的空气质量信息;一旦启动紧急预案,如何采取防护措施等都是应该具体说明的。环保对于有条件或是意识比较到位的人来说,它是轻而易举的,但是对于一些条件受限的人来说,即便想做也很困难。”
“拿城中村乱丢垃圾这个事来说,我们不能一下子打倒所有人,说他们不注意卫生,不讲文明,实际上,一个人要讲卫生也得条件允许,很多城中村并没有设置垃圾箱,在街上买个饼吃完后总不能把油袋子揣进兜里吧!”
李坤说,做环保关键是硬件设施要跟得上。如果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不到位,那你宣传工作做得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爱护环境说着容易,落实难,因为保护环境不是一个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力往一处使,才会使环保工作看到成效。
在我们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句话“爱护环境,从我做起”,这不应该仅仅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挂在嘴边的空话,设施投入和监管上还要做到位。我们每一个公民,应从自己开始,从细节处做起,爱护环境,自觉履行环境义务,这样我们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