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关注中国3D打印产业发展的有识之士,都会在9月25-26日密切注视渭南召开的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推进会场,人们不只惊奇6个3D打印产业化项目竟落地在地处西部的渭南,更让大家惊叹的是在一年多的时间渭南高新区竟然实现了3D打印产业从无到有再到三个全国第一形成全产业链的蜕变,而且在3D打印产业的带动下加速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创新渭南:助推3D打印产业落地生根
“3D打印产业之所以能以如此速度在渭南落地生根,其中最重要原因就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国民经济及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创新型渭南的建设”,一位长期观察渭南发展的专家说。
近年来,渭南科技投入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特别是渭南积极利用陕西科技资源实力雄厚的优势、先后与西安理工大学等陕西12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科研院所中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在一批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的主导下,3D打印研发实力较强,技术成果转化程度高。
当3D打印产业蓄势待发之际,渭南敏锐的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利用自身已有的科技基础,创新、创业平台和已经建立起来的创新体制机制,实现3D打印产业无缝对接。可以说,从去年举办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化推进会到西洽会上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专场推介会,再到如今3D打印与生物医疗器械产业推进会场,一场场好戏接踵而来。
用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的话说,全力发展3D打印产业,是实现渭南转型发展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全力以赴,志在必得。
“6+1”战略: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引擎
越是高新技术产业,越是需要打破常规来进行产业培育。渭南在发展3D打印产业之初就决定,打破瓶瓶罐罐,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一套适合前沿产业发展的机制。
渭南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精耕3D打印产业发展的技术、资本、服务、产业四大环节,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6+1”发展战略。
——一流的协同创新研究体系。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组建了“陕西增材制造(3D打印)协同创新研究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共享“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资源,与烟台路通精密铝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陕西路通精密铝业有限公司,正在加快建设精密铸造中试平台和检测中心。
——多元化的投融资保障体系。成立渭南中时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设立国内第一支3D打印创投基金,首期规模2.5亿元,并成立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投融资担保机构,协调银行、基金和风投公司,为3D打印装备、软件开发、材料研制及应用行业提供金融服务。
——满足各种业态的空间承载体系。渭南高新区围绕3D打印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首期建设400亩起步区,规划建设1000亩成长区,与此同时,渭南高新区成立火炬科技公司,负责孵化器投资管理,委托中航工业631研究所负责孵化平台运营服务。
——有吸引力的政策和人文关怀体系。围绕八个方面制定培育3D打印产业发展的政策、计划和措施。对入区3D打印和新材料项目推行“一门受理、全程代办、限时送达”的服务承诺,实施“开放式运作、封闭式管理”的模式,确保为创新项目和人才提供良好的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撑服务平台。
——多层次创新人才支撑体系。广纳3D打印产业领军人才,分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黄伯云,教育部长江学者黄卫东、李涤尘、赵万华等72名材料制备专家建立了多途径合作关。采取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多层次培养3D打印创新人才和实用人才,快速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的3D打印人才队伍。
——全方位协同共建体系。聚集创新合力,部省市区四级联动。2013年11月25日,科技部批复渭南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11月26日,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共同举办全国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化推进会。陕西省政府已将渭南高新区列为全省3D打印产业基地,列入省级3D打印技术产业化推进实施计划,全方位重点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渭南市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高新区打造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整合渭南市优质资源举全市之力,支持渭南高新区全力打造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建设。
通过以上六个体系的建设,不仅使得打造国家级3D打印创新制造示范基地找到了抓手,更对于今后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建立了良好运转的体制机制。
瞄准前沿:科技创新力推转型升级
“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这是我们摆脱传统产业路径依赖,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必然选择。”渭南市市长奚正平如是说。
在3D打印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推动下,渭南已基本形成一、二、三产竞相转型升级,高质发展的态势。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成为渭南转型发展的重要标注,市级财政列支4000万元用于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果业强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截至6月底,上半年农民合作社到5536家,农业龙头企业344家,家庭农场达到5255家,全市水果总面积发展到302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20万亩,“大荔模式”的全面推广更是给渭南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上半年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640元,同比增长13%。
工业已形成了钼化工材料、液晶显示材料,煤化工能源和光电能源四大主导板块。近年来,渭南又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土方工程机械、凹版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等产业,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引领中国市场。为了做大做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今年以来,渭南加快“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建设步伐,全力打造西联大西安、东联黄河金三角的旅游精品线路。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达1700万人次,同比增长13.88%,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