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原标题)我与孔子学院的不解之缘
2010年春天,一个像以往一样春光明媚的日子,手机响了,“莉莉,有个事情和你商量一下,咱们学校在非洲承办的孔子学院需要派一名中方院长,学院想推荐你,愿意去吗?”电话那边传来的是学院沈院长的声音。“什么?非洲?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这一系列的名词在我脑子里迅速传递,可是就是没办法和我自己联系起来,我也绝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通简单的电话使我和非洲、和孔子学院、和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难以下咽到津津有味,我爱上了埃塞俄比亚的传统食物——英吉拉;从互不了解到坦诚相待,我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从忐忑摸索到全心投入,我爱上了孔子学院,爱上了我的工作。这里有我的欢欣,有我的汗水,记录了我和孔子学院的共同成长。
2011年,我所在的孔子学院开始与当地大学开展合作,在埃塞俄比亚最高学府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和南部的阿瓦萨大学以及北部的马克雷大学建立了三个汉语教学点,汉语证书班项目受到了埃塞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更是创下了两天内1300名学生注册争取120个汉语证书班学习机会的历史记录。
这年十月的一天,一个驻埃中资企业的朋友找到我,因为一个路桥项目,开出了一天100美金的薪酬,想要找两名能在汉语和当地语言间进行翻译的学生。这对于全国近一半人口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粮食不足15公斤/月的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埃塞俄比亚来说,可真称得上是高薪职位了,可是证书班学生学时有限,语言水平充其量也只是简单交流罢了,想要胜任翻译职位又谈何容易。“为什么不试试招收汉语本科专业学生呢?中埃经贸人文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不正是这个社会的需求吗?”一个念头在我脑海里闪现。
“教学点才成立不到半年,证书班也才刚刚起步,你想建专业?莉莉,这是不可能的,这得需要时间。”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当时亚大汉语教学点项目埃方协调员盖塔宏博士提起时,他摇着头,看着我,那种惊讶与诧异不亚于听到了天方夜谭。“市场有需求,为什么不能做?”“就算你做了,也没有用,看看现代欧洲语言系的那些本科专业,哪一个不是从证书班起步,哪一个没有经过3-4年的运行才升级为本科课程?”“我想试试,就算不行,我也想试试!”
在埃塞俄比亚的最高学府开设汉语本科课程的努力就这么开始了。接下来的4个月里,市场调研、课程设计、大纲撰写、与课程评估委员们一次又一次约谈,直至课程大纲通过大学理事会的最后表决,我自己也记不清改了多少稿,谈了多少遍,只知道努力过了,体会和品味的就是那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动于孔子学院中方承办单位天津职业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处同事的热情帮助,感动于非洲兄弟孔子学院的无私分享、感动于孔子学院总部的大力支持、感动于中国驻埃塞俄比亚使馆的悉心关怀。2012年10月,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语言学院的招生简章里有了这样一个专业:汉语本科,一个月以后,该学院195名新生里有了这样14位学生: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汉语本科专业的第一届学生。如今这14名学生中已有11人获得了孔子学院总部颁发的奖学金,即将于2014年9月赴华学习,在中国度过他们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年。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两年前的这个专业选择是不是真的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也许无从知晓,但是知道录取结果的那天,他们脸上书写的幸福和快乐却是真实而难忘的。2013年11月孔子学院总部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汉语教学点升级为孔子学院,回国不到一年的我,又一次来到了非洲,成为亚的斯亚贝巴大学孔子学院的首任中方院长。常常有朋友问起我这是怎样的选择,我想这就是我和非洲、孔子学院、中国语言与文化推广的不解之缘!
高莉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