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长久以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国内经济富裕且具有抱负的艺术院团纷纷将与国际接轨或国际化作为目标,在引进国外优秀表演人才、排演西方经典剧目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在更重要的层面,如对艺术生产规律的尊重、对艺术管理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在诸如市场、推广和对外宣传的细节上,所谓的国际化更多还只是以口号式的标语驻足在印刷品和会议记录中,很难经得起推敲。
举几个例子说明。国内若干家大规模的艺术机构纷纷将境外宣传作为全新重点,在“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网络驻点,这无疑对于宣传国内艺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仔细阅读其英文表述,无论是简短的140字微博短文,还是洋洋洒洒的数千字新闻通稿,均难逃中文直译的僵化呆板,充满八股式的繁琐。
这种完全不考虑西方读者阅读习惯、兴趣和知识点,而以中文原文为最高指导的英文译书,充斥在绝大多数具有双语能力的艺术机构中,缺乏文化代入和文化植入的能力。如果说艺术是内容,那文字就是门面。八股英文让这些文书成为纯资料性的文字,而丧失了作为文章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拉开了与西方大众的距离。
当然,比起那些标榜国际化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的机构,它们还是迈出了一大步,值得鼓励。在更多的挂上国际名号的活动,诸如大师班、艺术比赛和艺术节中,虽然艺术家层面的交流有来有往热闹非常,但在媒体的国际性介入上通常为零,这也让活动的“国际”二字含金量大打折扣。
而在海外的国际性活动中,国际媒体有着和国际化节目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在其2012年的年报中,具体指出当年共计认证了来自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614名记者,欧盟以外地区的记者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埃及、以色列、南非和美国等。挪威的卑尔根国际艺术节在2013年和2014年均邀请了近20名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德国和法国的国际记者。
又如今年8月在芬兰赫尔辛基结束的5年一届的玛丽亚·海林国际歌唱大赛,也邀请了来自英国、德国和中国的3位独立乐评人,更有覆盖斯堪迪亚维亚半岛的数十家媒体参与报道。3位乐评人中,英国资深歌剧评论人耶胡达·夏皮罗还为比赛官方博客撰写了见解独立的节目、乐团的介绍,用地道诙谐的英语将比赛的完整信息发布到了整个英语地区。反观国内某些机构,除了“砸钱”在海外推广外,对于更深层次的国际宣传、高端的媒体合作和境外公关均少有建树。有些机构甚至将外媒或为外媒撰稿的乐评人当作洪水猛兽阻隔在外。
有一个教训或许可以触动这些力求国际化的主办方的神经。前不久,天津举办了一个国际艺术管理论坛,请来的不乏大腕,其中有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前市场总监和英国南岸表演艺术中心总监等。然而,他们在自己或官方活跃的社交网络中对中国之行只字不提,仿佛天津的讲学交流不存在一样。其实这也是国内艺术机构在世界格局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的缩影:日渐突出的扩张需求和日益落后的单一手段,崇洋的心理却带着排外的情结,想要掌握国际话语权却对自己团队的情况表意不准,更不懂如何拉拢国际媒体人。
对于一个处于极速上升期、谋求更广泛认可的艺术机构而言,国际化应从对外文书和公关文字的一字一句做起,邀请海外媒体参与报道,学会与他们打交道的技巧,组建多国背景的管理团队,放下姿态和成见地融入世界格局,才能获得世界的尊重。观念的转变比什么都重要。
(胡辰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