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苦闯药材市场二十年 放牛女孩谢志建成就企业梦
西部网讯(记者 熊惠玲) 在汉中洋县,谢志建的故事很传奇,40年前,她是奔跑在农村田野上,放牛的小女孩;30年前她是洋县第一个养蘑菇卖的农村妇女;20年前,她是走村串户收药材的小贩,而今天,她已是一位女企业家和充满爱心的慈善家。
六岁母亲去世 八岁辍学放牛
谢志建最难忘的是自己充满艰辛的童年。六十年代,谢志建出生在谢村镇老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孩子多,父母为养家糊口而劳苦地奔波着,可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苦难总与贫困同行,谢志建六岁时,母亲不幸去世,无奈之下父亲将她过继给了四郎镇的二叔。
二叔家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后来二叔家添了自己的两个孩子,生活就更难过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到家里愈来愈捉襟见肘的生活,看到养父母疲惫的身影,8岁的谢志建做出了人生第一次大胆而又痛苦的抉择,辍学回家,在生产队放牛,补贴家用。在儿时的记忆里,她几乎天天都在山坡上度过,每天清晨赶着牛群上山,黄昏再赶着牛群回家。
为还欠款 初涉商场
1986年,她带着养父母给她的200元嫁妆,嫁到了自己出生的老庄村。不久,夫妻俩筹划盖起了四间瓦房。可是,建房子的欠下的7000元债怎么才能还清?田地劳动之余,谢志建一直琢磨着。
1989年,谢志建了解到平菇是一种本地从未见过的蔬菜,可以人工种植。她诚心去外地学习技术,回来利用农村废弃的玉米杆、玉米芯作原料,种起了袋料平菇。“1989年的洋县还比较落后,平菇在县城菜市场没人认得,好在到附近镇上的军工厂集市上赶集时,很快被一抢而空,一下子就挣了350元。”这对谢志建来说是个不小的鼓励,她说,“后来村里看到效益的群众纷纷前来跟我学种植技术,我也就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村民, 但好景不长,种植的人越来越多,平菇的利润越来越低,而且风险极大,家里债务还没有还清,我就想着去做餐饮。”
1991年,她和丈夫一起在县城开起了一家小餐馆。凭着量足味好价钱便宜,两年里他们赚了六七千元,这对谢志建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不但还清了欠账还有了一点点积蓄。
然而,不幸再次降临到谢志建身上。1992年,女儿6岁时,丈夫不幸离开人世。然而这没有压垮她,痛苦过后,谢志建比以前更加坚强了,因为她明白,以后只能靠自己了。
苦闯药材市场 赚得第一桶金
靠着勤劳能干,谢志建的餐馆赢得了更多的“回头客”,特别是许多外地来收药材的客商常常光顾,时间长了,她结识了许多药材老板。92年,由于餐馆的房子拆建,她被迫关了门,又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重新开张,无奈之下,她拿着仅有的500元钱做本钱,一头闯入了药材市场。她说,“第一次收购黄柏、山茱萸、木瓜等,赚了70元钱,高兴的不得了,觉得比开餐馆强。”
那时,自行车是她唯一的交通工具,步行背药材进城也是常事,有一年冬天下着雪,她一人到距县城20公里的四郎镇收药材,途中车子坏了,她硬是顶着风雪,忍着饥饿背着药材走了3个多小时到县城。
5年后,生意逐渐扩大的谢志建瞅准了药材发展的大好前景,借资2万元承包了1000余亩荒坡,搞起了药材种植。
90年代中期时,本地的药材商怕风险,药材从不外销。1996年,谢志建了解到中药材市场射干货源紧缺,价格不断上涨的行情后,大胆将收购的一卡车射干运往河北。“可是由于产地不同,药物含量不足,买家拒收。货物堆积在仓库几十天后仍然无法脱手,结果赔了所有本钱”谢志建说,自己空手回来了,那一次,她赔了3万多元,还没敢和家人说。
第一次外销虽然失败了,可她看到了外面广阔的市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通药材外销的路子。那些年,她“白天拼在市场里,夜间睡在火车上”。天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建起了自己稳定的销售网络,与江苏、广州等几个大型制药厂签下了长期的销售合同。
随着本地的银杏叶销路越来越好,谢志建了解到,当地的银杏叶黄酮含量高,无残留,又有成本优势,完全可以在本地建厂,再将成品外销。2011年,她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独立投资600万元,注册成立了洋县志建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生产银杏黄酮胶囊。到今天,公司已经实现年产值5000多万元,生产的银杏黄酮药品远销国外,解决了120多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
“下一步,专业的销售团队建立起来后,年产值还会更高。”谢志建对自己的事业信心满满。
诚信创业 爱心撒家乡
“我做生意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被骗过,别人都说我的运气好。”她说,自己创业的心得是:先做人学本事,诚实经营童叟无欺。
“我一个人富了,还不算成功,只有把我周围的乡亲们都带上致富的路才算是真的成功……”谢志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如今,她种植了2000余亩的药材基地,经营着从银杏叶收购、销售到加工、成品出口一条龙的企业,还积极到金水镇、茅坪镇发展农户,免费给农户提供银杏树苗、技术支持,上门回收,将70%的利润让给了农户。
无论有钱还是没钱,见到周围困难的人,她总忍不住帮一把。老家的村里有一对孤寡老人,谢志建只要回老家就要去看望他们。有个叫白红刚的村民,是个残疾人,无劳动能力,生活特别困难,谢志建让他到了自己厂里,在厂里吃住。 63岁的老人武光中,无儿无女,生活没有保障,谢志建知道后把他接到厂里,每年给他4000元的工资,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40岁的侯贵斌也因长期找不到活干无所事事,谢志建得知后将他吸收为厂里职工,每月发给他2600元工资。那些没有创业门路和一技之长的乡亲,被她带到自己的基地,包吃包住包工资。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60多名村民在她的工地和企业得到了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