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用这句话来形容摄影家范德元和妻子时巧绒,再贴切不过了。
肖云儒在《镜头中的世界》序言中提到,范德元由合阳到西安,到河北,又以新的辐射全国的影响回到西安,由乡土摄影到戏剧摄影,到新闻摄影,诉说了他的奋斗人生。昨天,记者在皇城西路见到了这对金婚夫妻。
120元彩礼只凑了80元
范德元,合阳人,1946年生,时巧绒比他大一岁,同月同日生。由于学校停办,他们初中都没有毕业便工作了。17岁,他是路井公社一名通讯员。父母安排相亲。“我那会儿的择偶标准是:孝敬老人,会纺线织布。见她第一面,大眼睛,又长又粗的大辫子。”范德元说。“他眼睛小,笑眯眯的,比较帅气。”时巧绒说。
一个月后,在镇上的集会不期而遇,二人非常惊喜。“我身上只有8块,1张5块的是给我妈的,便把剩下的3元掏给她,可她把8块都拿了,我很生气,又把钱要回来。”“我觉得他很小气,不就8块吗?”两人不欢而散。
不过,这件事反而让彼此更加了解。“我爸说他家穷,这8块钱是命根子,能把差不多一半钱给你的人,说明靠得住!”时巧绒说,她才了解到,他没工作前经常吃树皮草根。上学时拿干粮去学校,周末回来时,20多里路饿得摇摇晃晃,头一低,路上有车上掉下来的两粒玉米,他捡了后放在嘴中,那是让他有勇气走下去的一顿“救命饭”。而他了解到,她家条件好,却不计贫寒愿意跟他在一起。
1964年两人结婚,当地1份彩礼是240元,事先说好他家拿不起一份就拿半份彩礼,可最后他去娶亲时,只拿了80元彩礼。“我专门去银行,把攒的100块换成1块1块的新钱,看起来会多一些。后来实在借不到钱,只好抽出20块办酒席,80块当彩礼。”范德元说。
初中未毕业成新华社高级记者
他喜欢摄影,省吃俭用,买了台照相机。1978年调入西安,任《陕西戏剧》杂志摄影记者。后来,为了解决妻子户口问题,他决定远走他乡。
1982年,一则河北省的招贤启事吸引了他,他拿着妻子做的包袱,装着在全国多个杂志上发表的摄影作品去应聘,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太低(要求大学毕业),招聘方为难了,当时的河北省省长得知后写了8个字的批示:“自学成才,破格录用。”后来他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这时,新华社河北分社注意上了他,先是借调,首个重任是完成唐山地震十周年画册。为此,半年内他没有回过家,深入现场拍摄,衣服都是家里捎来的,走的时候穿着单衣服,回来时穿着棉袄。
经过近8年的考验(学历不够),直到45岁,最终经穆青推荐,新华社党组研究,作为特殊人才,初中未毕业的他破格进入记者行列,并被评为主任记者职称。这在新华社的历史上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先例。
1996年,他调回陕西分社,任摄影室主任。在长江三峡截流前,总社调这位从事专业摄影25年,共发表新闻照片5000余幅、参加过国际国家影展十四次并多次获奖,连续三次被新华社评为十佳摄影记者的范德元,去执行航拍任务。在直升飞机上,为了取得好的角度,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绑在机舱里,打开舱门,探身舱外,斧劈刀削似的山崖一次次向他扑来。
截流那天凌晨,他爬上江心185米高的中堡岛大坝,架好三部相机,整整十多个小时,定格历史瞬间。当晚8点,他的“最后一车石料”的传真照片便发往国内外,世界各大通讯社及全国所有报刊都给予转发。2006年,范德元在新华社高级记者岗位上退休。
她当全职太太照顾爷奶公婆
结婚整整50年,他经常出差,几个月都不在家。妻子为了他,放弃工作,一直当贤内助。
婚后,她挑起全部家务,挑水、做饭、喂猪、养鸡,照顾公婆和爷爷奶奶,还要拉扯两个孩子。怀大女儿时,那年秋天分到的一万多斤红薯,她腆着大肚子把红薯搬回家;婆婆病了,她拉着驴车载着婆婆去看病;当初去河北工作时,范德元在去火车站的路上,背着88岁的爷爷;她精心照顾老人,把他们一个个送走,1975年奶奶去世,第二年婆婆走了,1982年爷爷病世,1985年公公也走了。“有过几次工作的机会,但是为了这个家,她都放弃了。没有爱人的付出,就没有这个家,也没有我的今天。”范德元说。
她笑了笑说,为了他,一切都值!文/图首席记者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