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榆阳区殷家墕水保综合治理区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榆阳区鱼河峁李甫沟水保生态林区
陕西省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榆阳区谢家峁水保综合治理区水源工程
为了在“十二五”期末实现“产值超千亿、投资超千亿,利税超百亿、惠民超百亿”的“两个千亿、两个百亿”宏伟蓝图,近年来,榆阳区在保持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扶植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全区经济社会新一轮的质变发展。
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中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以及市内的横山、米脂、佳县、神木相毗邻,总面积7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现辖21个乡镇、10个(镇)街道办事处,有488个行政村、50个社区居委会,户籍总人口5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7万人。境内以明长城为界,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面积的72.3%;东南部为丘陵沟壑区,约占23.9%;中南部为河谷川道区,占总面积的3.8%。榆阳区矿藏资源储量丰富,煤炭资源储量485亿吨,岩盐资源预计储量1.8万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820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总量9.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当前,全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亿斤左右,农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初步形成了“粮薯菜羊猪杏”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已建成42万亩玉米、25万亩马铃薯、15万亩小杂粮、11万亩大扁杏、6万亩蔬菜高产基地,2013年全区羊子、生猪实际饲养量分别达到221万只和160万头,成为榆林特色农业大区和陕西第一养畜大区。能化工业转型加快,以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麻黄梁工业集中区、榆林汽车产业园、金鸡滩有色循环经济产业园、鱼河盐化工园、大河塔化工园、西红墩煤化工园、小壕兔新能源产业园、东沙新区、芹河新区“八大园区、两大新区”为载体,打造以煤盐化工、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重大项目为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已成为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榆林“一中心、两基地”加速建设,榆阳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持续跨越增长的快车道,经济发展加速跨越,GDP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第一,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1亿元,增长21.6%,跃居榆林市各县区第二位,财政总收入9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31元,多项小康指标提前实现。
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榆阳区委、区政府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的发展目标,对全区水利水保工作提出的“研究水利发展大背景、定位水利强基大资源、谋划水利发展大规划、坚持水利建设大投入、保护水土环境大执法”五大发展要求,水利水保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全区水利人在严守水保监督检查执法红线的基础上,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黄土高原流域坝系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强化全区水保生态措施基础,水保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保生态屏障。据统计,自1983年以来,经过全区上下长期不懈的努力,榆阳区累计完成104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设计流域总面积5304.61平方公里,完成综合治理面积2865.79平方公里,治理度达53.07%,林草覆盖率达到38%。
筑牢根基
二十载水保路如诗如画
榆阳区水土保持执法专项宣传
陕西省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榆阳区黄家圪劳(加土字旁)水保示范园区
榆阳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3.4毫米,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区域内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植被稀疏,南部水土流失及北部沙化严重,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流失面积540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76.6%,全区年均流失泥沙总量2700万吨以上。加之传统农业和地下煤油气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植被、生态的破坏,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程度日益严重,更是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生产发展,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活,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1983年,被列入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投资实施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原全国八大片重点小流域治理区)后,榆阳区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区兴水治旱”的战略不动摇,紧紧抓住无定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的历史机遇,展开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十一五”以前,先后通过国家水土保持无定河一期、二期工程和佳芦河水土保持项目,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466.81平方公里。其间,榆阳区始终坚持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积极探索适合辖内不同地貌类型的综合治理模式。在风沙区先后形成了林草先行植物固沙、引水拉沙建造良田的“水治+植治”和“三直一平八配套”的基本农田与生态环境共建模式,使沙漠得到有效治理,同时解决了北部风沙草滩区农民的粮食问题。在丘陵区先后形成了“山顶集雨搞硬化、坡面治理产业化、沟道治理坝系化、沟头治理生态化、集雨窖灌水利化”的“五化”综合治理模式、“围山转、围田转、围窖转、围棚转、围院转”的“五转”生态农业模式、“山顶戴帽子(乔灌林)、山腰缠带子(经济林)、山脚铺毯子(坝地)”的退耕还林(草)治理模式。治理后山区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减轻,全区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减少0.9吨每平方公里每年,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基本达到“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目标,平均治理度达45.68%左右,植被覆盖率达到25.8%左右,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19.1%,显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高标准基本农田明显增加,使得土地质量有较大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林草上山、米粮下川”的目标,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实现。粮食产量稳步上升,林产品产量明显增加。项目区农、林、牧产业结构由治理前的1∶2.2∶0.2调整为1∶4.3∶0.8,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各产业协调发展,项目区人均纯收入达8848元,极大地改善了全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同时带动了区域能源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并逐步实现了由防护型治理向经济开发型治理转变、由温饱工程向致富奔小康工程转变、由单一措施向综合配套措施转变的“三个重大转变”,走上了以水土流失防治为中心,以综合治理促脱贫,以开发促致富、全民奔小康的路子,二十多年谱写织就了如诗如画的水保事业发展历程。
依托项目
释放水保引擎最大动力
“十一五”以来,全区水保工作紧扣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条主线,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能化基地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重大课题,按照“调研规划充分、措施结构丰富、市场机制覆盖、点多面大治理、乡镇部门协助、责任落实到点、质量关口严把、深化水保执法”的要求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着力抓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黄土高原流域坝系工程、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沙棘产业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检查监督执法等方面工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山、水、田、林、草、路、园、村”八位一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实现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保土节水、生态环保、经济富民、科学法制,也推动榆阳水土保持建设工作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借由全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最大限度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保源动力。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方面,“十一五”以来完成了李家沟示范项目区内房山沟、房家沟、宋家沟、崔家河、马家沟、冯茶庄、董家湾、唐峡沟、李家畔、常家沟10条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4.13平方公里,形成了“乔灌植被覆盖区、经济林果栽植区、饲草产业种植区、坝系农业推广区、主导产业培植区”5个特色区,治理区涉及古塔、余兴庄、鱼河、鱼河峁等乡镇7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2.26万人。完成了南沟项目区小常峁、寇寨则、刘小沟、李甫沟、郭兴庄、石马沟、王寨、姜家沟8条重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28.26平方公里,涉及鱼河峁、清泉、上盐湾等乡镇的77个行政村,受益人口达2.20万人。两个项目治理度分别增加51.1%和46.5%,共计完成总投资3280.39万元。
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方面,自2009年煤油气项目落户榆阳以来先后完成:(一)2010年省级大圪塔矿区水保治理工程完成综合治理12.6平方公里,其中水浇地989亩,营造水保林11306亩,种植经济林2064亩,完成总投资1570万元。(二)2011年市级项目完成红石桥乡古城界、古塔镇悟明寺综合治理区建设任务14.9平方公里,完成建设投资1561.18万元。(三)2012年圪求河省级沙棘生态示范工程完成沙棘栽植治理任务24.45平方公里,其中营造生态林19423亩,栽植普通沙棘440.33万株,营造经济林9049亩,栽植良种沙棘205.16万株;实行封育治理8209亩,补植沙棘55.82万株,封禁围栏9公里。总投资800万元。(四)2013年谢家峁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完成综合治理任务12.55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基本农田721亩;栽植乔灌混交林1225亩;栽植经济林1227亩;封禁治理15652亩;新修谷坊8座,新修生产道路10公里,植物护埂6公里,新建淤地坝1座、溢流坝1座、抽水站1处,灌溉渠道3.5公里。项目总投资664.5万元。(五)煤油气补偿费用于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从2010年开始实施至今,项目涉及麻黄梁、古塔、清泉、上盐湾、青云、鱼河峁、牛家梁、余兴庄8个乡镇的11个行政村,共计对3座骨干坝、1座大型淤地坝、14座中型淤地坝、1座小型淤地坝进行了除险加固和新建,工程共计完成建设投资690.08万元。
黄土高原流域坝系建设方面,“十一五”以来,榆阳区以小流域坝系建设为示范,加快坝系建设和管护,其间共计建成各类淤地坝37座,其中骨干坝13座、中型淤地坝14座、小型淤地坝10座,工程总投资1015.18万元。控制流域面积178.41平方公里,总库容达到3009.49万立方米,可淤地面积4383.75亩,已淤积库容56.03万立方米,已淤地100亩。截至2013年底,全区共计建成各类淤地坝1328座,其中骨干坝41座、大(一)型淤地坝46座、大(二)型淤地坝108座、中型坝411座、小型坝722座。控制流域面积1642.94平方公里,总库容达到31595万立方米,已淤库容26337万立方米,已淤地3.54万亩,可利用坝地2.79万亩。多年来,淤地坝工程在全区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拦泥淤地造田、蓄水灌溉养殖、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所淤坝地产量以每亩400公斤计算,年粮食产量1104万公斤,年产值可达1766万元;已成淤地坝拦蓄泥沙26337万立方米,以拦蓄泥沙的40%计算,可减少入黄泥沙10535万立方米,可减少黄河清淤费用31605万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强化执法
确保水保监督不越红线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榆阳区清泉王寨水保综合治理区
在全面推进各类工程建设的同时,榆阳区进一步完善水保执法队伍建设,经过25年的发展成长,榆阳区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站现已成为部门设置合理、执法队伍稳定、贯彻执行水保法规有力的基层水保监督执法单位。站内下设“九站二队”,实行区域目标责任管理,保证了水保监督执法无盲区。单位现有在职工作人员59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4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10人,严格实行年度“四学四考四挂钩”学习制度,即每年四次学习、四次考试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先树模、绩效工资发放挂钩,执法人员80%以上为大专以上学历,85%以上具有独立办案能力。执法装备方面,累计资金投入300多万元,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办公执法,培养了一支能力强、装备先进、敢打硬仗的执法队伍,查办了多个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重大水土保持违法案件。
榆阳区是全国最早提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念的县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批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单位、全国第一批规范化建设单位、全国第一批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单位、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单位、陕西省城镇水土保持执法试点单位。累计在各类期刊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受到了中、省、市各级水利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因水保执法监管工作获水利部奖励1次,黄委会及中游局奖励5次,省水利厅、省水保局奖励6次,市级奖励6次。
在水保执法过程中,榆阳区制定了部门联动、审批与验收区块责任制、进度责任制、执法与监管制、错案责任追究制、举报制、公告公示制、重大事件通报制及廉政纪律等多项制度,严格案件管理制度,预防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的执法违纪违法行为,并及时总结制定规范性执法文书,保证执法文书现场书写正确,执法程序规范,提高监督管理效能,现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书样本62个。此外通过持之以恒的水保法规宣传,使得社会水保法制意识得以明显增强,形成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法制氛围,项目建设单位主动申报水保方案、开展水土保持监理监测等现象日渐增多,水保监督执法各种社会干预阻力越来越少,实现了全区水土流失监管不越红线、水土保持执法有所建树。
2013年,全区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48份、报告表41份;现场监督检查56场(次),下发检查意见书30份、限期治理通知书6份;收到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整改方案30份,清理弃土弃渣5万方,水土保持设施专项验收19件;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78件,监督检查建设项目162个(次),送达整改意见300多条,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054.52万元,罚款78.67万元。目前,区境内生产建设项目水保方案编报率达99%、实施率91%、验收率76%以上。
转型提质
推动水保事业升级跨越
陕西省煤油气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榆阳区大圪垯矿区水保综合治理区
“十一五”以来,全区上下在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水土保持建设工作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新形势新要求下对水土保持工作传统观念、思路和措施的转型升级,明确提出了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区兴水治旱”的战略不动摇,按照“项目资金主导、民营资金注入、群众资金补充、部门乡镇联合、点面工作并举、质量效益并重、法制红线严守”的工作理念,结合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乔灌植被覆盖区、经济林果栽植区、饲草产业种植区、坝系农业推广区、主导产业培植区”五大特色区,同时做到了“五到位”,实现了“五个转变”。
“五到位”即一是组织管理到位,实行行政、技术负责人双重负责制,形成了“区、乡、村”和“局、办、组”双规制项目建设管理体系,在严格执行四项工程基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推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度和施工企业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制定出台了《榆阳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招投标管理细则》,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二是资金投入到位,积极争取政策投资的同时,不断整合项目资金,加大区本级投入,积极拓展多元化投资渠道,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水利水保建设,调动企业家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返乡投资、反哺三农的积极性,政府给政策、企业出资金、群众投劳动,共同建设样板工程。三是建设机制到位,针对农村劳力外流、投劳困难的问题,按照水保治理措施的类型,将项目划分为土建、道路、生态、经果等专业对口标段,按照“划标段发包、企业承包建设、合同化管理、按进度付款、验收达标移交”的流程,由具有专业资质的企业精细化作业,使项目建管机制逐步规范化。四是统筹发展到位,将水保治理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利用土地流转成果,优化治理措施结构,提高技术标准要求,并与建设生态文明相结合,大幅增加水保、经果林实施比重,大力扶植沙棘、大扁杏产业,发展紫花苜蓿栽植助推舍饲养殖业。五是执法监管到位,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始终坚持水土保持法制宣传,执法队伍、装备建设,完善执法制度体系,转变“重收费,轻管理”的执法理念,探索出了“抓两书把三关”(抓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监测报告书,把方案报告质量、方案实施和设施验收关)的新侧重,形成了以监督检查为主、管理促进收费的新的执法理念。
通过“五到位”推动了全区水保事业的转型提质,实现了水保工程建设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沟道治理由单坝拦蓄化向坝系整体化转变、项目建设由人海战术向机械化施工转变、水保执法由重收费轻管理向注重预防监管转变、工农业生产由生态破坏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的“五个转变”。“十一五”以来,榆阳区通过各类水保项目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9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47万亩,造林35.9万亩,种草1.58万亩,封禁治理20.9万亩,新建和加固淤地坝443座,依托各类水保项目年均高标准治理面积近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不断加快,水保事业逐步进入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崭新阶段。
由于在水保建设工作方面的突出成就,榆阳区先后被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八大片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区)”、“全国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先进单位”,20次夺得全省水利竞赛“振兴杯”,被省政府先后两次授予“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特等奖”,并先后数次被省水利厅、省水保局评为“全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先进集体”、“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先进集体”。
再上征程
织绘大美榆阳崭新画卷
陕西省煤油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项目榆阳区黄家圪劳(加土字旁)水保示范园区水源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上升至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新高度。为此,榆阳区在搞好各类现有项目建设和水保执法监管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水保项目前期储备工作。目前,已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203处节水工程、141处水源工程、7.6平方公里水保综合治理和黄河粗泥沙来源区拦沙工程390座中小型拦沙坝等项目的前期踏勘及可研编报工作,为全区水保建设工作注入了新的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面对新时期区域经济社会新发展对全区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榆阳水利人将继续传承上善若水的胸怀,坚持水润榆阳的追求,坚守真水无香的品格,弘扬滴水穿石的精神,进一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水保生态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生态保障,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实现新的发展。
盛世胜景绘华章,无限江山入画图。辽阔的榆阳大地上,一幅崭新壮美的水保画卷正强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