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一场民歌的盛宴  “草根”艺术的礼赞

2014-9-16 8:36: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历时7个月的“首届陕南民歌大赛”,经过在汉中、安康、商洛、西安四个赛区自下而上,层层组织比赛,从3000多名选手中评出50名歌手后,9月15日在西安画上圆满的句号。这次大赛的成功意义重大:挖掘整理出了一批原生态民歌,组织改编了一些优秀陕南民歌;发现了许多陕南民歌新秀;推出了一批原创陕南民歌;打造了一台陕南民歌精品。整个赛事反响热烈,参赛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广,是历年来少有的。

挖掘整理蕴藏在民间的民歌资源

一说起陕西民间文化,人们立马会想到,陕北的“民歌”、关中的“秦腔”、华县的“老腔”,并且这些都已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而根植于陕南灵秀山水中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中华艺苑中的一簇奇葩——陕南民歌,却始终没能走出过“秦岭”。可如今,一场声势浩大的“首届陕南民歌大赛”不仅把陕南民歌带进了省城西安,而且还掘开了一个我省民间文化艺术藏量丰厚的“富矿”。这一切,还要归功于省文化交流协会一帮老领导。

陕南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迄今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孝歌、说春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盘歌、儿歌等。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彰显陕南民歌的艺术魅力,推动对陕南民歌的传承发展、创新繁荣,2013年秋季,省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省级老领导张保庆、刘遵义、陈再生及省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宋海源领队,先后赴商洛、汉中、安康对陕南民歌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历时近一个月,调研发现,陕南民歌历史悠久,藏量丰厚;风格多样,生动优美;传唱广泛,影响深远。之后,省文化厅、省文化交流协会、汉中、安康、商洛三市人民政府决定共同举办以“推新人、出新作”为宗旨的首届陕南民歌大赛。

2月28日,大赛方案和评审细则公布,随之,首届陕南民歌大赛全面启动。

民歌大赛轰动陕南三市

大赛受到了陕南三市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政府高度重视、群众热切关注、歌手踊跃报名。其中,商洛市累计报名参赛人数达到2000余人;安康市同步启动了陕南民歌创作大赛,涌现出新歌500余首,共有440多个节目参加了各县区的海选和初赛;汉中市各县区共有589名歌手报名参赛。大赛组委会派出专家组赴三地市比赛现场给予指导。

陕南民歌历史悠久、韵味醇厚,然而一直未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为了发现新的民间歌曲,发掘优秀的民间歌手,让陕南民歌先“拧成绳”,再“走出去”。为此,陕南三市将之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弘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一个契机,相关部门狠下功夫。安康市以“创新作、推新人、打品牌”为宗旨,大力推动新歌创作,大赛共收到歌词歌曲作品500余首,其中既有对经典民歌的创新改编,也有对新安康新生活新风貌的激情歌咏。汉中市音乐家协会负责组织,整理和改编了一批地方优秀民歌作品,如《放牛花》《帽盖子红头索》等,并重新制作包装音乐,“为人找歌,为歌找人”。商洛市文广新局从市群艺馆、广电台文艺部抽调专员,深入各县区开展民歌指导与挑选整理工作。

三地市的初赛如火如荼的进行,商洛市组织不同层次规模的选拔比赛37场,决赛现场观众冒雨观看比赛,气氛热烈;安康市经过层层选拔,有47名歌手(组合)进入复赛,决赛现场观众达到3万余人;汉中市通过各县区歌手的激烈比拼,有近210名歌手组成的77首民歌进入复赛。经过商洛、安康、汉中、西安四个分赛区各自的比赛,评出的优秀歌手进入了全省总决赛。

从各县区海选、地市初赛、复赛、决赛,再到西安举行的总决赛,全省共计报名参赛选手3000多名,其中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68岁。整个赛事在全省掀起了一股陕南民歌热潮。

西安总决赛精彩纷呈

近年来,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兴起,陕南民歌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的紫阳民歌(安康)与镇巴民歌(汉中)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次大赛组委会顾问陈再生表示,陕南民歌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移民构成的民歌文化形式。陕南民歌发端于民间,其创作者是古老的融合的民族,是体现民众心声的口头文学模式的歌谣,有别于北方民歌的悲壮纯朴,字句音韵间无不体现出陕南独特的靡丽细腻、婉约饱满、妙趣横生的地域特色;它来自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民间艺人,将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能融会贯通,陕南独特的地域条件,区域间的人口迁徙、方言等因素形成了陕南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陕南民歌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陕南民歌从作者、演唱、传承、发展及保护上逐渐丧失了其民族特色,甚至出现濒危现象。因此,挖掘整理蕴藏在民间的民歌资源,保护并传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9月13日上午,首届陕南民歌大赛决赛在省艺术馆礼堂拉开帷幕。经过层层选拔,共有来自西安、汉中、安康、商洛四个赛区的31个节目参加总决赛。参赛曲目多为优秀的陕南传统民歌和根据民歌改编的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创新作品。参赛选手来自各个行业,有农民、工人、院校师生,也有机关干部,以业余歌手为主。粗犷嘹亮的汉江号子、委婉动听的爱情小调,把陕南人民的憨厚、勤劳、纯朴的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形式上也不拘一格,有独唱、对唱、男女组合、原生态组合等。特色鲜明的词曲和演唱,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经过专家评委认真的评选,汉中彭光琴演唱的《薅秧歌》、安康彭忠波演唱的《送饭调》,还有商洛王鹏演唱的《这山望见那山高》等十位选手,以高分入选首届陕南民歌大赛“十大歌手”。

老当益壮同样获得“特别奖”

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中有两位特别的老人引人瞩目,虽然他们的嗓音不再清纯、洪亮,舞台演唱风格不那么专业,但他们表情真挚的演唱,倾诉了陕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陕南山美、水美的歌颂以及他们对民歌传唱的执着劲,感动了组委会、感动了评委,他们同样获得了本次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

陕南民歌的掌旗人,今年76岁的刘光朗老人,他是镇巴县文化馆的一名干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刘光朗就曾把镇巴民歌《巴山顶上修堰塘》唱进中南海。他从事陕南民歌整理挖掘工作达数十年如一日,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他还在培养年轻一代传唱着民歌。在本次大赛的复赛比赛中,刘光朗老人一连唱了3首歌,虽然没能进入决赛,但最后获颁了“特别贡献奖”。

68岁的郑慧芳,是这次众多选手中名副其实的“老太太”,她生在陕南长在陕南,虽然如今已跟随儿女住在了西安,但她对故土的眷恋对陕南民歌的热爱没有停止。听说要举行陕南民歌赛,她第一时间回到家乡报名,可家乡的高手云集,在初赛她就被刷了下来,但她不甘心,又返回到报名相对较少的西安赛区报名,用一曲感人至深的《十送红军》进入复赛。

据史料记载,《十送红军》源自陕南镇巴民歌,后来这首歌曲被人们误认为是江西民歌。郑慧芳演唱的这首原汁原味的陕南版《十送红军》,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当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的时段和背景,“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