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继20年前创作了《张骞》,10年前创作了《司马迁》之后,今年8月18日,陕西演艺集团推出的中国原创歌剧“大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大汉苏武》正式上演。
“苏武牧羊”这个经典,历经两千多年的百般演绎,似乎已经没有给我们留下对其内涵进行更深刻挖掘、更别样解读的空间。然而,历史与当代之所以总能穿越,古人与今人之所以总能对话,就因为我们一脉相承,中华文明从未断裂。“以古为镜”,可以“正衣冠”。古往之人,久远之事,总会在不经意间引发穿越时空的心灵共振,让我们又禁不住回头瞻望,更真切地观照今日自我,寻找新的出发点。
歌剧《大汉苏武》只有三幕,选取的是苏武出使、遇劝降、受囚禁、被牧羊、获荣归等若干片断,虽不足以铺陈苏武留胡19年的忍辱负重、生死挣扎的全过程,但这几个片断,集大成地体现了苏武在使命、信念、气节、忠诚上矛盾冲突最激烈的篇章。不要说苏武所面临的生存考验就足以毁灭一个肉体,诱惑的考验也足以令人出卖灵魂,即或被羞辱的考验、家破人亡的考验、蒙受“背叛”冤屈的考验之任何一项,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的信仰、信念、气节和忠诚、坚守、执着,何况这些考验叠加袭来。
今天我们仍在诘问,换位思考,有多少人苟活的勇气不会一朝尽散,对使命、信仰的坚守能如此一以贯之?
《大汉苏武》没有答案。但那根贯穿全剧、苏武行卧不离的符节,让现场观众无法无动于衷。剧作毫不吝啬地对符节进行烘托,一根符节直刺观众的神经。或者说,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在那根符节的刺激下,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答案。
符节,是汉代天子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的信物,代表的是授权、托付、使命。毫无疑问,主创人员把符节这个符号作了“灵魂化”处理。大幕拉开,年富力强、精神焕发的苏武从汉武帝手中接过旌毛飘逸的符节,让人感受到大汉的盛气凛然和苏武的踌躇满志;当大幕行将落下,当年的符节之旄已化作苏武的白发银须,紧攥着近乎光秃的符节,苏武高喊着:“母亲,儿子我回来了!”顷刻,执着而圣洁的形象令全场凝神屏息,“每个人都变成了苏武。”该剧总导演、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说。苏武手中的符节已完全超越了“凭证”,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是信仰的寄托、信念的源泉、忠诚的监督、生死的路幡。
不管是生活在原始社会还是生活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也不管是生活在单一宗教信仰下还是多元思潮中,历史留给我们一个通识: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支柱,就难以经受严酷考验;没有信念,就没有力量源泉,就会在物质诱惑前败下阵来。
今天的普通个人,该不该心装“符节”?尽管我们更富理性、更具智慧、更善思辨,罕有面对极端环境、极端遭遇、极端打击的生死考验,但我们似乎更容易“受伤”、更容易妥协、更容易彷徨、更容易怨愤。坐在《大汉苏武》的演出现场,经历140分钟的穿越体验,不禁自问:面对苏武的“符节”,我们是不是少了些对信仰的虔诚,少了些对使命的义无反顾,少了些家国情怀的纯粹?
不能不说,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代,每个人心中都需要一根这样的“符节”,更需要如苏武般对“符节”的执着与坚守,以助我们在低落时坚强、在彷徨时倚靠、在绝望时坚持。
追求自身强大是人类的天性。或许,时下我们太过在意物质拥有上的强大,而淡漠了心灵强大之源。没有对信仰、信念、气节的坚守与执着,心灵强大就是无源之水,随时可能干涸、可能改变流向。一个人的强大如此,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不也是如此吗?
文化供给我们精神食粮,供养我们精神脊梁的“钙”,要用我们的基因传承来培育、文明血液来滋养。不同文明能够相互交流、交融,科学、技术更可以相互借鉴,唯独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不容置换。
数千年雪雨冰霜、斗转星移,之所以未能消融苏武这个“坚守的传奇”,历朝历代政息人亡、褒贬由心,之所以未曾异化苏武这个“忠贞的使者”,或许就因为,信仰、信念、忠诚、气节、坚守和家国情怀,不是一朝一代所专属的“政治符号”,也不是某个时期所特有的“价值元素”,而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血脉基因,是中华民族能够百折不挠的精神脊梁所在。恐怕,这正是一个民族赢得世界理解、尊重、敬仰的一个要件。
作为为数不多的省级歌剧院团,陕西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历经30年,以原创歌剧形式把“大汉三部曲”搬上舞台,寄托着他们“文化诠释中国梦”的使命感:张骞不辱使命,打开丝绸之路;司马迁忍辱著述、还原历史,彰显实事求是精神;苏武宁死不屈、执节守忠,爱国精神、民族大义感天动地。他们的执着,不也是一种对中华文化信仰的坚守、对中华精神脊梁的忠诚、对中华文明血脉的守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