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编者按
陕西省国土系统科学开发保护利用土地资源,让沙漠变成了良田,创造了我国土地改造工程的奇迹,为全国沙漠改造提供了重要工程示范和种植示范,在沙漠生态治理上探出了一条新路。
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边缘地带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小纪汗乡大纪汗村,见证了这个奇迹。
在我国西北部,只能长草或不长生物的沙地多达几亿亩。陕西的成功实践,为我国改造沙漠、增加耕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值得继续探索、关注。
靖边县黄蒿界乡贺阳畔村万亩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内,大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正在对马铃薯实施灌溉。(资料照片)
眼前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绿油油的马铃薯直铺到天边。田成方,路成行,林成排。平整的田块上,巨大的喷灌机组正在马铃薯花盛开田块中进行喷灌。这里,就是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的小纪汗乡大纪汗村。
长期以来,沙进人退,流传已久的“榆林三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深一脚浅一脚走在马铃薯的垄沟中,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总经理韩霁昌告诉记者,如今的良田,在4年前还是沙漠。“这里,生产的马铃薯品质极佳,主要用于出口,每亩产值超过4000元,比关中地区肥沃的耕地单产产值还要高出一截儿。”
沙漠如何变成良田?
“砒砂岩+沙”模式,使沙漠变良田成为现实
已有的沙漠改造经验,往往是在外延上下工夫,种树、种草,取得了许多成效,但这种沙漠治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还经常面临着沙进人退的窘境和风险,重复治理不断。
沙漠改造若从内涵上着力进行突破,则不仅一劳永逸地改造沙漠,而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专家指出,我国沙漠的表面土壤普遍含有两种成分,一种成分是砒砂岩,另一种成分是沙子。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当地人把砒砂岩称为“红胶泥”,它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走,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被称为“环境癌症”。
沙子,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同砒砂岩一样,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害”为一“宝”?陕西省国土系统组织科学家从改造沙漠的内涵入手,进行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
团队负责人韩霁昌研究员带领技术和工程人员,起早贪黑,在沙漠展开实地研究,并从榆林采取沙和砒砂岩样本,在实验基地建设了14块试验田,进行不同配比的土壤试种,研究在不同水旱条件下土壤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砒砂岩和沙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刚好形成互补。经过实验室和试验田对不同复配比例土壤的研究和试种,终于确定了适宜土豆、玉米和大豆等多种作物的不同混合比例。
沙漠变良田,并非一蹴而就。几度寒暑,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组织科学家团队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集成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和节水高效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形成了完整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
经过艰苦的努力,沙漠改造首先在试验田取得成功。连续几年平均亩产马铃薯超过5000斤,玉米单产平均超过1600斤。
沙漠变良田效果如何?
通过大田种植实现马铃薯种植亩均效益4000元
大纪汗村村民张虎祥告诉记者:“现在是耕种的第四年,这里种的马铃薯最高亩产可达到万斤。每亩平均按5000斤、每斤批发价按0.8元计算,亩平均产值达4000元。”
他说,村里的沙地被分为两期整治,主要种植国外优良品种土豆。第一年种植的土豆亩产就达6000斤,高兴啊!大家伙儿一合计,给省国土厅送上一面锦旗。大纪汗村沙漠改造模式在孟家湾乡孟家湾村得到了推广。现在,这里和大纪汗村一样,昔日的3万亩沙漠已变成了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沙漠改造出的大片良田,适合农业规模经营,于是从村民手里转包的专业种植公司纷至沓来。中稷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刘玉海告诉记者:“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在项目实施前就与村、镇和我们达成协议,在大纪汗村整治完成后的2万亩地由我们承包经营。我们从美国先后进口了大型喷灌机组,引进了土豆新品种,第一年种植亩产量达到了6000斤,随着近两年土壤的不断改良,现在亩产已达到8000斤左右,大部分销往欧美地区。”
沙漠变成良田,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前来考察。中国工程院院士茆智、石玉林、南志标,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先后数次赴工程现场考察,对这种砒砂岩和沙复配成土形成高产良田且固沙作用十分明显的造田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茆智院士连连感慨:“了不起!伟大!”
在考察大纪汗村种植马铃薯的改造地块时,韩霁昌告诉记者:“这个耕作层新形成土壤的粘粒和粉粒在30%左右,形成的复合沙质土壤适宜于种植各种农作物,透气性和保水性都达到了高产作物种植对土壤的要求,粘粒的适度使表层形成1毫米左右的土壤结皮,固定了沙体的流动,对保水抑蒸发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实现了固沙和种植的双赢。”
记者在大田中发现,新形成的土壤表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土皮”。韩霁昌说,这个“土皮”是个宝,能把沙固定下来。“砒砂岩+沙”模式,形成了新的土壤,达到良好的节水作用。由于砒砂岩中的团粒保水以及形成的地表结皮抑制蒸发,使得水资源固补实现最大化。在已种植农作物4年的大纪汗村,地下水不但未降低还略有增加,种庄稼的耗水量远远低于种草及种树的耗水量。
沙漠变良田有何远景?
夯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础
沙漠变良田,可以进一步夯实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础。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韩霁昌说,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要在统筹林业、畜牧业及其他产业的基础上,优先保障宜农土地发展粮食生产。沙漠变成良田,为粮食安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尽管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成就巨大,但粮食生产这根弦必须绷紧。从需求方面来看,去年我国进口谷物达到1458万吨,我国粮食供应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重要的是,沙漠变良田,可以增加土地存量,为粮食安全奠定耕地基础。
沙漠变良田,在我国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潜力。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榆林土地开发项目部经理王曙光分析,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来看,目前,关中地区人多地少,很难实现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整治,但榆林刚好相反,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2009年第二次土地全面调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榆林市未利用地占全省未利用地总面积的45.60%,其中沙荒地约530万亩,占榆林未利用地总面积的91.65%。特别适合进行连片开发和规模化经营,且榆林地区在北纬40度附近,光照、温度、降水都适合作物生长,很有潜力成为陕西的第二粮仓。
从全国情况看,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作为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沙漠化面积还在呈扩展态势。
韩霁昌研究员说:“在我国西北部,原来只能长草或不长生物的沙地多达几亿亩。如果我们能利用已有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及有关设备,增加几千到成亿亩的耕地,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陕西省国土系统科学开发保护利用土地资源,使毛乌素沙漠变成良田,在耕地增量上做出了文章,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新惊喜,为生态修复沙漠提供了重要工程经验,为在沙漠地区涵养水资源开辟了一条道路,给经济发展需要土地资源增量提供了新条件。
抬眼望着无际的毛乌素沙漠,万亩田畴装点着绿色的马铃薯叶,的确是大漠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