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大雁塔最初是一座印度风古塔。(央视《新丝绸之路》纪录片截图)
高宗李治后来将其增高至7层,并改造成中国风格。(央视《新丝绸之路》纪录片截图)
“伽蓝”——意为僧院,即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是佛寺的统称。北魏时期的杨衒之曾以《洛阳伽蓝记》为题,记录了洛阳佛教的兴盛。作为中国佛教另一大重镇,西安,乃至整个陕西,同样拥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这里寺院佛塔林立,八大宗派六个都在陕西。从古至今,大批的高僧大德活跃于此,也留下了不少轶闻佳话……
姑且也以“伽蓝”为题,在一千多年之后,在第二十七届世界佛教徒联谊大会来临之际,西部网推出系列报道,以历史遗存和佛教人物为线索,探寻三秦大地上不为人知的佛教故事与典籍。
作者 敬泽昊
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长孙皇后去世十二周年。她和李世民的小儿子李治此时已贵为太子,因怀念母亲,故而在隋朝无漏寺的废墟上,修建了慈恩寺。
在建造之初,慈恩寺便已奠定了其在长安城诸多寺院中显赫的地位。而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的“加盟”更是给这里平添了许多传奇色彩。
高规格的落成大典
史书上说整个修建工程“穷班孪巧艺,尽衡霍良木”、“文石、梓桂、橡樟、并榈充其材,珠玉、丹青、赭垩、金翠备其饰”。按照设计,寺院共计十余院1897间房,“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床褥器物,备皆盈满”。
在当年十月,太子李治又奉父亲唐太宗的诏命,为这里招募僧人——共度僧300余人,并邀请50名高僧大德来此修行,这其中就包括唐玄奘。
为庆祝唐玄奘出任慈恩寺主持,暨慈恩寺落成大典,唐太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仪式——玄奘从印度带回的经卷、佛像等,在车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的由弘福寺运往慈恩寺。太宗李世民、太子李治及后宫妃嫔立于安福门之上“手执香炉,目而送之”,而围观的群众更是数不胜数。
长孙无忌、李绩以及褚遂良这三位重臣,奉旨将这些珍贵物品安放于慈恩寺内,同时为李世民量身打造的“秦王破阵舞”,则被恩准在寺内演出。
相关报道:
三秦伽蓝记:鸠摩罗什与“三寸不烂之舌”
武则天时期又将它增高至十层。(央视《新丝绸之路》纪录片截图)
改建了五次的大雁塔
永徽三年(652)三月,玄奘法师向已经当了皇帝的高宗李治建议,在慈恩寺内修一座宝塔,一是保存从天竺请回的经书佛像,二是纪念佛祖释迦摩尼,三则是为了彰显国威。
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佛陀伽耶”(汉文译为“大觉塔”),共有5层,高60米。
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
公元704年,唐朝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
公元931年,五代时期的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7层。公元1604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大雁塔被第五次修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对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塔高64.5米,塔基底边长25米,占地2061平方米,这便是我们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大雁塔与唐玄奘。
译经狂人唐玄奘
唐玄奘在调往慈恩寺之前,便已经开始对自己从天竺取回的梵文佛典进行翻译。在这次历时19年的译经活动中,玄奘和弟子们共译出佛经1335卷,远超和自己并称“四大译经师”的鸠摩罗什、义净以及不空三人的总和。
直到664年在铜川玉华宫圆寂前夕,玄奘仍在翻译佛经。而之后,他的两大弟子圆测和窥基接过师傅的班。但二人对于师傅思想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使得玄奘的弟子们逐渐形成了两派——唯实宗和法相宗。
不过佛法方面的争论,并不影响二人圆寂后一起葬于师傅的身旁,埋葬三人舍利的兴教寺,位于西安城南,因为译经这段历史,和大雁塔一道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