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通讯员 雷 洁
“陕西渭南的‘一元剧场’到银川演出了。”近日,秦腔传统经典剧目《忠保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塔戏园的演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满堂彩。这并非是简单的交流演出,而是陕宁两地对开展区域文化联动的探索。
对于荣获2010年度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被列入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渭南“一元剧场”来说,在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将这一惠民品牌进一步做实做细、保证持久的优良口碑,成为当地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走出去
2007年,渭南市秦腔剧团创造性地建立了周末“一元剧场”,即每个周末组织一场以全本大戏为主的文艺节目,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票价。结果,不仅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剧团,也实现了政府、企业、剧团、观众多方共赢的局面。“一元剧场”开展后,成功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现已成为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服务对象早已由市区扩展到县(市、区)、乡镇及农村基层,演出团队涵盖了市县级演出团体,演出内容包括秦腔、华阴老腔、华阴迷胡、合阳提线木偶戏等。
走出本地,让更多的群众能够看上戏、看得起戏,是渭南“一元剧场”此次开展区域文化联动的目的之一。其实,早在渭南市秦腔剧团把戏送到银川之前,渭南市潼关县剧团就凭借着地理优势,率先将“一元剧场”带出渭南,在河南三门峡市进行了10多场演出,把精彩剧目送到了省外戏迷的家门口。
“让‘一元剧场’走出去,对广大群众来说是一件好事。”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虎成说,通过开展这种跨省文化联动,广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提升渭南文化实力、推动区域间文化资源的流通互动有着积极作用。接下来,银川市文广局也将把具有宁夏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送到渭南演出,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将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大餐。
同样,即使在渭南当地,政府也鼓励县际间展开交流与合作。“每个剧团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鼓励县际间进行交流演出。”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艺术科副科长邵建华说,剧团所在的县区的群众总是听单一的戏种,久而久之也会索然无味。各剧团到各县进行交流演出能给群众带去新意,让群众乐在其中。同时,为鼓励县际间交流演出,渭南市文广新局还出台了相关的补贴办法:每场演出,各县给剧团补贴3000元,市里给剧团补贴2000元,为各县剧团走出去提供了坚实保障。
走深入
渭南“一元剧场”自开展以来,坚持“政府支持、企业联姻、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运营模式,同时以商演、企业冠名赞助等形式保障演出运营。
目前,各县(市、区)演出院团除在本县剧场演出外,还深入基层农村为老百姓送戏,满足了全市城乡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渭南市12个院团的400多名演职人员共进行“一元剧场”演出516场(次),受惠观众达29.1万人次,完成了半年目标任务的129%。
“要惠民,就要真正走到老百姓的身边。”邵建华说,长期以来,农村群众要看戏的呼声很高。为了让农村群众看上戏,目前,渭南市各县(市、区)剧团、自乐班积极响应去农村演出,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渭南市2014年度“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目标任务书规定: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市秦腔剧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度在渭南中心城区进行“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48场次以上,深入其他县(市、区)下乡演出10场次以上;各县(市、区)文广局在城区进行“一元剧场”文化惠民演出一般要求1周1场(次),深入农村演出一般要求3个行政村1场(次)。潼关县文体广电局局长汤振华曾表示,潼关县剧团的“一元剧场”惠民演出一年在100场以上,且上不封顶,每场都补贴5000元,如果一年演出场次低于100场,那么政府不会给予任何补贴。
走严格
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是“一元剧场”兴盛不衰的保鲜剂。渭南市政府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将“一元剧场”演出补贴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有了经费支持,如何保障演出质量、让老百姓满意呢?
“每年年底工作考核评比时,给‘一元剧场’0.5个分值,其中深入农村演出占0.25分。所以无论剧团演出多少场,如果只是在县城里打转转,那对不起,这项得分只能是零分。”邵建华说,各剧团到县上、乡镇、村里演出后,剧团负责人会把每一场演出的时间、地点、剧目等相关信息以文字形式上报到渭南市文广新局,经市文广新局调查考核之后,才会下发补贴。
目前,“一元剧场”在政府的补贴支持下越演越红火。剧团转企改制后,政府也鼓励各剧团积极进行商演。“既惠民,又得了实惠,并且参加商演的剧团政府也给予一定补贴。政府作为推手,将这些剧团一步步推向市场站稳脚跟。”邵建华说,现在“一元剧场”正和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合作,计划把演员唱段制成手机彩铃投放市场,这是剧团走向市场发展的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