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季,在连日的高温天气烘烤之下,众多重庆市民“逃离”主城,武隆仙女山、石柱黄水等地纷纷迎来避暑旅游旺季。
避暑之余,随着有常住需求的游客越来越多,部分景区休闲娱乐配套不足、度假特色缺失、“留客”能力有限等问题也暴露出来。
如何增强避暑旅游的休闲度假元素,成为我市发展避暑旅游亟待思考的问题。
1 避暑不单“图个凉快”
“气候确实凉快。白天到镇上逛逛,晚上就在家看电视,头两天还感觉比较新鲜,但由于生活太单调,没得什么娱乐项目,没过几天,小孩便吵着要回城。”8月初,在江北经营一家驾校的刘先生,带着妻儿到石柱黄水避暑,结果还没呆满一周便回到主城。
正如刘先生所说,记者走访石柱黄水、武隆仙女山镇、万盛黑山谷等市内多个热门避暑旅游村镇发现,这些村镇片区内的道路交通、超市商铺、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备,城镇功能已渐趋完善,但当地度假娱乐资源却非常匮乏,甚至连电影院、运动场馆等“标配”都难以寻见。
“六七年前,避暑旅游还是以跟团旅游为主,从这个高山景区,到那个峡谷景区,旅游周期通常在两三天,而现在,绝大多数是自助游,且以家庭游形式为主,游客更愿意在一个目的地常住。”重庆中旅集团总经理廖伟说,市场需求快速发生变化,旅游产品更新换代却没有跟上,度假元素缺失,所以避暑旅游才会变成“白天打牌、晚上喝酒”的无聊之旅。
“在休闲旅游逐渐代替观光旅游的今天,避暑旅游也在向避暑生活转变。避暑旅游并非是换一个凉快的地方呆着,而是要到一个凉快的地方去休闲度假,整个过程既要强调‘避暑’功能,又不能淡化‘旅游’这个本质特性。”廖伟说,重庆拥有丰富的避暑资源,但在避暑与旅游融合方面显得有些滞后。
“当前,在我市知名的避暑景区中,单独规划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依托成熟的高山、峡谷旅游景区而打造的。”市旅游局副局长秦定波说,这些有独特避暑功能的景区,对避暑旅游市场的吸引力较大,但打造避暑度假生活方式的进程却很慢,避暑旅游“靠天吃饭”的情况比较明显,呈现出“自然气候是优势,旅游度假是短板”的现状。
2 “项目”盘活度假旅游
“当前避暑旅游更多的是一种休闲度假旅游,因此游客最看重的是气温条件,其次是极具特色的休闲项目,最后才是景区风景。”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分析,具体来看,重庆当前的避暑旅游市场呈现出两大细分趋势,一是周末避暑旅游,二是常住型避暑旅游。
“度假产品的设计应该讲究‘动静结合’。所谓‘动’,即针对周末避暑旅游这部分流动性较大的游客,景区所设计的避暑旅游产品将更具互动体验性,比如漂流、溪降、音乐节、烧烤晚会等;所谓‘静’,则是针对常住型的游客,这部分游客通常以老人、小孩为主,因此其设计的产品就要更具生活性,比如疗养、文娱项目、特色运动等。”罗兹柏说,仅仅依靠凉快的气温是吸引不来人的,就算来了也留不住。
当前,市内部分避暑旅游景区开始重视“度假”元素的植入,并尝到了甜头。
“自从开发了偏岩古镇河滩美食街、溪降、露营音乐节等项目以来,周末的游客接待量上升非常明显。”金刀峡景区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刀峡过去一直以“距离主城近、温度低”等自然优势为招牌,效果并不好,从去年开始,金刀峡陆续挖掘了一系列的度假旅游项目,人气便持续攀升。“部分游客耍完溪降,就去古镇吃美食喝啤酒去了,根本没逛景区。”
“为了留住客人,村里新修了登山步道和健身广场,同时还开发了‘十里荷塘’、西瓜和玉米采摘园等农业体验项目,游客除了避暑纳凉,还可以体验田间劳作乐趣,当地的农产品也实现了就近消费,过去低价包给菜贩的一些本地农特产品,现在却成了城里人高价收购的‘香馍馍’。”石柱县石龙村负责人告诉记者,依靠“特色项目”,近年来该村承接了不少黄水的游客。
武隆仙女山也是先行者之一。仙女山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入夏以来,仙女山每周末都会举办一场音乐节,平时也会不定时举办一系列以露营为主题的户外活动,以丰富周末避暑游客的体验。而针对景区周边村镇的常驻避暑游客,该县正在引进大型的休闲娱乐项目,其中包括以太空游乐为主题的星际未来城、以异国风情体验等主题的布鲁克林等。
3 “品牌度假区”的突围路径
“目前,市内部分避暑景区植入度假元素的意愿很强烈,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区域之间各自为政,产业特色趋同,难成体系。”国内知名旅游专家,昌辉旅游发展服务机构执行副总张博举例,自从仙女山举办露营音乐节并取得一定成效以来,如今周边多个“山头”都在举行类似活动,武隆印象演出成功以来,类似实景演出也遍地开花。
“看似复制了成功经验,其实对区域性品牌的建设并非好事。”张博说,在向避暑旅游植入度假元素的同时,注重特色度假品牌的打造至关重要。比如被誉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北戴河,其优质的“疗养配套”,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避暑度假品牌,仅北戴河度假区内,便有200多家休疗养院,每年可接待600多万游客。
“根据地缘相近、资源相似的原则,整合景区、乡村、城镇等多方资源,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避暑度假区,不失为重庆避暑旅游突围发展的最佳路径。”采访中,多位专家不止一次提到。
所谓避暑旅游度假区,其在依托优质避暑景区的基础上,将注重度假景区和乡村、城镇的结合,甚至细化到“社区”这一概念。依托“社区”,打造当地环境、建筑风貌,并引导当地百姓开发特色住宿和特色餐饮项目,作为避暑旅游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度假区的接待能力,形成一个大型开放式环境,做到由“景区”到“境区”的转变。
重庆旅游发展多年,优质资源以及成熟景区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一个市内外知名的避暑休闲旅游度假区,归根结底,便是缺乏体系性的统筹规划。
“过去,我市将旅游发展的重心摆在了精品景区的营销和打造上面,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市正在筹划‘旅游度假区’的建设,试图打造跨区域的休闲度假旅游综合体,而且每个综合体都将重点集中叫响一个主题,形成品牌。”秦定波透露,当前,我市已确定金佛山—神龙峡、仙女山、红池坝、黄水、黑山谷—古剑山等重庆首批5个品牌化的避暑旅游度假区,具体的度假区规划最快月底前可以出台。本报首席记者 阳炆杉 本报记者 蔡杨 实习生 陈杰
编辑:秦人
关键词:避暑游 度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