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张洪雄和老伴在家门口合影。
张洪雄在教孩子们学苗文。
白水村,偏远的苗族山乡小寨,地处贵州凯里市凯棠乡。
7月31日下午,云彩遮住太阳,溽热稍减。12岁的张小艳在喂完猪、挑完水后,照例又来到“乡情图书室”来看书。“现在放暑假,在家里干完家务活,其他时间就到这里来看书。”
张小艳说的这间图书室,其实就是耄耋老人张洪雄家二楼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室,这里密密地排下了7个书架。
张洪雄84岁了,耳朵不好,跟人讲话也提高了嗓门,说不了几个字就要稍作停顿,腿脚也不灵便,上下楼梯要扶着墙壁一步步挪动。
“我小学只上到3年级,17岁工作时,都是别人替我填的报名表。”父母去世早,饭都吃不饱,学业自然也早早中断,张洪雄在文化上吃了一辈子亏。
为了不让下一代重蹈自己的覆辙,2000年,已经从贵州省麻江县人大副主任位子上退休的张洪雄和老伴回到了白水村老家,把自家的老房收拾出来,办起了这所“乡情图书室”。
登记册已有厚厚一摞。“一年一大本,谁来借书,就登记上名字和书目,到现在,有6300多人登记过。”一张方桌、一个放大镜、一支笔、一个大笔记本,这是老人坚持了13年的工作模式,每年、每月、每天的借阅情况,他都会认真地记录。
图书室现在共有1.6万多册图书,大部分是老人早年的藏书和后来购入,也有一些社会资助,“凯里、麻江、三穗3个县市的33个单位、105人都对我这个图书室有帮助。”张洪雄把这些图书按照政治、法律、科技等分出类目,方便读者查阅。
这个地处偏远的苗族山乡小寨,村民多出去打工,这个图书室,就成了留守儿童的乐园。张小艳就是其中一个。
父母都不在家,张小艳白天在这里看书,晚上还能跟张洪雄学习苗文。“村里像张小艳这样没人照管的孩子有14个,我办了3个班——苗文班、书法班、课前预习班,让孩子们有个去处。”张洪雄说。
寨子里99%都是苗族,人人会说苗话,却没几个识得苗文。“不能把自己的传统丢了”,张洪雄亲自披挂上阵,还把在麻江县消防部门工作的儿子张跃辉召来给孩子上苗文课。课在周末晚上开始,张跃辉周五坐两个小时的车回来,周日再回单位上班。
除了图书室,家里的几间房子都被老人进行了改造,分别设立阅讲室、陈列室、书法室、休息室等。大门常开不闭,谁都可以到这里来转一转、看一看。
自打家门口有了这样一个图书室,白水村人的生活也开始慢慢有了变化。
五组村民张洪发以前常年在外打工,过年回家时经常到图书室找些种植养殖的书拿回家看,一来二去,他的心里渐渐有了底,索性放弃打工,回家养起了母猪。“这些书很有用,对我搞种养很有帮助,少走很多弯路。”尽管他的养猪场才开办一年多,但年收入已达五六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很多。
张洪雄老人的举动在赢得众多村民尊重的同时,也感染了很多人。40岁的张金权便是其中一位,不出门的时候,张金权都会来图书室帮忙,登记书本、打扫卫生、教孩子们说苗语,忙得不亦乐乎。
采访结束,老人极力邀记者留下来,原来他带的孩子们在乡里的吃新节演出上得了奖,“奖金有800块钱,明天小娃都来吃饭,给他们改善改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