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太白道不尽宝鸡诗意
2014-8-29 13:16:00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旅游
进入论坛
|
捧一掌八百里秦川的黄土土,喝一口沁人心脾的羊汤汤,哼一曲暖心坎坎的秦腔,握一把蒲扇凳凳上纳凉。从北京启程,一路向西南,途径了石家庄、郑州、华山、西安……我终于抵达宝鸡。那些不了解宝鸡的人,把这里定义为一座重工业城市,他们以为,宝鸡的上空应该飘着烟雾尘埃,四处弥漫着钢铁气息。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放眼望去,却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另一些不了解宝鸡的人,以为宝鸡的“宝”只是青铜器。经过几天的宝鸡之行,我才明白,这里的“宝”可是不少:西府社火、凤翔泥塑、周秦文明发源地、佛骨圣地、民间工艺之乡……挑出哪个,都能头头是道地讲上三天三夜,撇去哪个,都觉得各有各韵、各有各味,舍也舍不得,放也放不下。
青铜之乡,考古天堂
宝鸡是个有灵性的城市,灵性的根源来得益于千年龙脉——秦岭的滋养与积淀。它为宝鸡留下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尤以青铜器为首。关于宝鸡文物考古探究的新闻,数不胜数。似乎隔上一段日子,就有一批历史文物从这里出土,“宝鸡石鼓山考古有重大突破”、“宝鸡考古发现三千年铭文青铜器”、“宝鸡考古发现大型西周城址面积超过40平方米”……一瞬间,新闻铺天盖地,世人惊叹不已,可这对宝鸡的老百姓来说,早已不稀奇。“全国的青铜器三分之二在陕西,陕西的青铜器三分之二在我们宝鸡。我们的青铜器多得数也数不过来,你看,它们就那么摆在展示窗里,一排连着一排。”宝鸡市文物旅游局陈宏伟科长颇为自豪地说。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我的体会如他所言。数万件青铜器文物在这里展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古文物爱好者以及考古工作者前来观赏。有人称这里是考古工作者的天堂,之所以这样说,并不仅仅因为宝鸡青铜器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更在于青铜器底部铸有的铭文,这些铭文流行于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它们的出现让考古工作与古文研究工作变得清晰而具体。其中,尤以镇馆之宝——何尊为首,这尊圆口方体、浮雕精湛的青铜器价值非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底部铸有122字铭文,且文中最早出现了“中国”字样。何尊铭文在印证史籍真实性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为青铜史上的奇迹。
我沿着展示柜默默前行,听讲解员讲述着每一件青铜器的考究结果,表情淡然,心中却被激起万千波澜,我想,它们不仅仅是一件器皿,更是一段故事、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母亲正在将食物送入孩子口中,大臣正在君主面前端起酒樽,民间百姓正在寺庙门前祭神香祖,妻子正在为农耕归来的丈夫炊火煮食。夫妻间如何相敬如宾?大臣间如何遵循周礼?邻里间如何相互谦让?古人早已离我们而去,可他们留下的器物却留存如今。这真是一场奇妙的缘分,无论历经了怎样的颠沛流离,“有故事”的青铜器也终会找到它们的归宿地。
佛门圣地,真身舍利
山峦连绵、横卧中原的秦岭既为宝鸡留下了周秦文化的青铜底蕴,也为宝鸡留下了大唐时期的佛教宝藏。站在法门寺前宽敞平坦的山门广场,我的心中被眼前景象所震撼。法门寺金碧辉煌,高达30余米的大门,面向视野极为开阔的广场平地,庄严、宏伟,有着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
进入法门寺,沿1500米的佛光大道前行,见两旁长形水池中的雕塑莲花底座升腾出阵阵水雾,如临梦境。远方云端处,合十舍利塔高耸而立,塔形对称弯曲,至顶端合一,意为膜拜时双手合十。我沿着佛光大道向合十舍利塔稳步走去,那里珍藏有佛家圣物——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也因此引来各方佛门信徒前来瞻拜。站在合十舍利塔的大殿,我的内心安详庄重,这里犹如另一番境地,屏蔽了方才的一切喧嚣。金色的佛像坐卧眼前,他面容慈悲而肃穆,目光中流露着祥和,虔诚的信徒被这里的氛围所感染,不禁双手合十,诚心祈福,寻找心灵的归属,顿悟许久,有的竟然流下泪来。
舍利塔、何尊铭文、佛指舍利……它们向世人展示着宝鸡千年的文化底蕴,是宝鸡百姓的骄傲。和当地人交谈,我着实感受到了大伙儿对这座城市的爱,他们将宝鸡好吃好玩好看的,讲得津津有味、头头是道,描述前,还总要先来上一句:“我们宝鸡”,“我们宝鸡的面、我们宝鸡的空气,我们宝鸡的文物……”怎么听,都听得出那股子身为宝鸡人的自豪劲儿。
巧手一双,擀面捏泥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来陕西,到宝鸡,面是一定要吃的。宝鸡人爱吃面,年头久远。相传,秦朝时就有老翁推车沿着街巷叫卖。吃面的传统从古至今,年代久了,手艺也就精了。就那么一团面,在大师傅的手里一揉、一抻、一拽,就能变出上百个花样。扯面、刀削面、麻什面、清汤面、糊汤面……想把所有的花样吃上一遍,一天三餐,怎么也得用个几十天。在宝鸡,我没少吃面,后来就上了瘾。宝鸡的面,一是味道香,二是口感好。面条根根分明,就算没有卤、酱、汁调味,也不觉寡得慌。光是嚼,就能嚼出那个“刚柔兼具”的感觉。
在北京家里吃饭,一碗面就够了,黄瓜丝、萝卜丝是菜码,配着面吃。可在宝鸡,面上桌晚。到了餐厅,东道主宝鸡文物旅游局的工作人员先要点上几道菜,吃得八分饱,以为要散席了,餐厅的大哥才把面端上桌来,说:“姑娘,给你做了4碗,不够说话,我再做。”话里话外,流露的满是陕西人的厚道。
宝鸡的百姓有着巧手一双,能擀一碗好面,也能捏一具好泥塑。论宝鸡的泥塑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文物中,曾多次发现泥塑陶俑。这里的凤翔泥塑是出了名的,它是中国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当年,《陕西日报》曾发表过一篇报道,讲的是后来的凤翔泥塑村靠泥塑发了家、致了富,户户盖起了新房。走进凤翔泥塑传习所,朴实的农家院四处摆着泥塑。泥塑的绘画手艺十分活泼,塑出的动物无论是虎、马、羊、鸡、……都被工匠师傅绘出了圆溜溜的眼睛、鼓囊囊的肚皮、花丽丽的身子,虽是饱含乡土气息,可又别具俏皮,一个个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游客爱不释手。
一日四季,仙境太白
秦岭不仅赋予宝鸡千年浓郁的人文色彩,也给这里带去了无限的自然风光。太白山是秦岭主峰之巅,宝鸡的百姓为之自豪,因为那是秦岭最尊最美的大山标尺。太白山海拔3767米,因上下温差大,也有着“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车子沿山间平坦道一路攀爬,途经铜墙铁壁、莲花峰瀑布、三国古栈道、泼墨山、世外桃源等多处景观。泼墨山尤其让我难忘,它的山面景观极为奇特,像墨汁从顶端流淌下来。关于此景,后人是配了故事的:相传,唐代诗人李白至此触景生情,卧在山石上饮酒作诗,哪想到这里处处是奇观美景,不知从何下笔,情到深时,干脆将笔砚抛入云端,洒落下来,就有了留在山面上的道道墨迹,此山段故名“泼墨山”。
我的脚步止于海拔3300米的上板寺,眼前的云雾,笼罩着千沟万壑,远近的绿林,若隐若现;风吹而过,赶跑了云雾,眼前又现另一番明朗。“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风拂发稍、眺望云海,我站在这里,再读一首《登太白山》,才真切地体会到了其中无限情怀。
这就是宝鸡,一个距离西安不算远、面积不算大、人口不算多的城市,可就是这片土地,却受到绵延秦岭的宠爱,留下瑰宝件件。它们是每一个宝鸡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宝鸡人的荣耀。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