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担子是主动承担的,事情就必须办成,要不没法给父老乡亲交代。”“ 我们只不过是牺牲了点时间和精力而已。时间可以挤,精力会恢复,这点事情微不足道。”赵玉忠、赵珍东叔侄,如此解释自己带头修路的行为。
为路所困 村民纷纷外出
“看得见家,走不进村。”这是榆阳区清泉镇双念村地理位置的真实写照。
双念村距清泉镇6 公里,是榆阳区南部乡镇较为偏远的山村之一。村庄静卧在山顶一个向阳的弯坡处,村民居住相对集中,连接村子与沟底的乡村道路是一条近一公里的仅能架子车通行的崎岖山路。400 多人的村子近七成人外出,只有不足 60人留守,且多为老弱病残。
近几年,外出创业的人普遍富裕起来。因为交通不便,不少走出家乡打工创业的村民,每次回家探望老人拿点东西都要肩扛人提。建一条通往沟底的快速通道成了村民们共同的愿望。
榆阳区农行退休干部、有着 57年党龄的赵玉忠老家便在双念村。今年春,77岁高龄的他和从清泉镇政府退休的侄子、68岁的赵珍东站了出来,准备带头为村里修路。当地村民有些吃惊——赵玉忠叔侄早已搬到榆林市区居住,完全有理由不管这个“闲”事。赵玉忠说:“虽然在城里居住,但每年夏天都会回老家避暑,串到许多乡邻家里,发现硷畔院里的杂树杂草都齐人高了,许多地方早已没人居住。”
有人牵头 村民踊跃出资
今年初,赵玉忠在一村民家吃宴席,听到村民们议论:路不通,农副产品运不出去,生活必需品拉不进来;留守人员生活越来越不方便,许多农户举家外出务工,村里越来越冷清。
听着听着,赵玉忠觉得很不是滋味。“ 如果我来牵头修路,你们愿不愿意出钱、出工?”同样回村吃亲事的赵珍东被叔叔的热情感染,动情地说:“ 叔,您老年纪大了,就给咱承个头,领料就行了,跑腿、打杂、监工等事务我给咱跑。”
于是,叔侄俩开始动员外出村民,游说留守群众,勘测修路地形,估算预算资金……几次会议后,赵玉忠叔侄的行动得到村里大部分人的支持。
靠普通村民集资修路很困难。叔侄俩一边寻求支持,一边想着村里有哪些人在外面发展得不错。赵玉忠首先想到的是已走出村庄的几代人,在延安发展的大老板赵文忠,还有在榆林城发展的各小老板、包工头、手艺人……
6 月7 日,双念村集资修路大会举行,赵玉忠带头拿出两个儿子捐助的4万元钱,赵珍东也掏出儿子捐助的2 万元。在他们叔侄带动下,村民们你捐两千,他捐五千,纷纷为修路尽一份力。赵玉忠说:“ 当天就集资到近 30万元,基本是按双职工 2 万元、单职工和小老板们 1万元、农户 2000元的预计集资的。”
因地制宜 35天打通路基
有了资金,6 月25日,双念村通村道路及环村路开始动工修建。
村上成立了施工所,雇用了装载机,村民们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一起投入到道路修建中。为了拓宽上山进村的路基,遇树砍树,遇庄稼压庄稼,村民们谁都没有怨言。
赵玉忠说,修环村路和通村路,也就是村内的三条道路是工程进展中最复杂的,毁坏农户厕所、圈舍 10多处,洋芋窖近百口。一个多月的施工期,赵玉忠叔侄驻守村里,本着矛盾不出村、不上交的原则,不是张家进李家出协调处理矛盾,就是带领施工队,今天给张家修垴畔,明天给李家砌硷畔,取边沟、铺路面,联系装载机拖渣运石……赵珍东每天 5 点起床,晚上8 点半收工,没明没黑,管工程管质量管安全,装载机开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在他们的影响下,不少村民也跟着起早摸黑,忙得不可开交。
经过35天的齐心协力,一条近4 公里长、平均路基4 米多的通村公路和环村道路路基全部打通。看着小车开到自己家门口,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并给这条还未硬化的道路命名为“双念一级路”。
“众人拾柴” 造福子孙后代
众人拾柴火焰高。修路期间,赵玉忠在城里工作的两个儿子,每个周末都赶回老家,一是担心赵玉忠的身体,二是关心道路进展。而且他们每次回来,都将羊肉、烧酒、牛奶、西瓜、茶叶等送到施工所,调剂工人们的伙食。施工期间,隔三差五捎东带西的外出村民还有很多,大家都表示,没时间亲自参与工程建设,通过捐资、送物等方式要为修路助力。
“对双念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是有感情的。我都这把年龄了,只想为双念村出最后一把力,为家乡父老乡亲和子孙后代造福。”站在平坦的路基上,赵玉忠还担心着修路下一步进展。“过几天就要开始硬化,千万不敢碰上阴雨天;硬化后水渠、边沟砌护全部完成,最少还缺20万元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