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泥塑是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或素或彩,亦人亦物,由手工艺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一种草根艺术,也是陕北古老而常见的一种民间艺术。
泥塑过去多见于庙宇、寺院,伴随着人类的发展、生活的进步,泥塑开始反映陕北不同时期的不同民俗民风,具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人所喜欢和珍爱。
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泥塑的制作过程包括选土、砸泥、入纸筋、擀泥片、上模、脱胎、挂粉、勾线、装色和上光等十几道工序,很多都保留着原始的传统工艺。一块泥坯,手工艺人放于手中,常常在谈笑间,得心应手地运用雕、塑、捏等方式,不一会,就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小塑件,再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和着色,最后以威武可爱的造型、鲜艳明快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和浪漫神奇的纹饰,塑造成一个个大方、美观、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反映出独有的特征,显示出深厚的民间基础和不凡的生命力,得到人们的喜欢。
榆林的泥塑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据《榆林地区志》记载,明成化年间,泥塑技艺已在本境广为流传,且尤以榆林雕塑泥人为主要代表。这些作品有文昌、罗汉、仙女、不倒翁、猴、虎、狗、鸡、蜘蛛斗丝、梆梆人、风车、假面具、泥娃娃等。以胶泥捏成,涂染颜料,千姿百态。清嘉庆、道光年间,榆林城雕塑家有党连升、黄世清、田丰、田玉等。清末民国年间享有盛誉的泥塑家有万德雄家、孙寿山家、杨牲口家等。其中“泥人万”家第五、第六代传人万起运、万德雄父子泥塑技艺炉火纯青,享有盛誉。民国时,万起运的泥塑作品曾选入美国旧金山世界工艺美术展览中展出。1956年起,万德雄(起运子)在继承传统泥塑风格的同时,从形式到内容不断进行改进,先后创作出的“老红军讲故事”、“巡逻兵”、“南瓜丰收”、“回娘家”、“猪多肥多”、“天上没有龙王”等,构思新颖,塑工精巧,造型生动传神,多次拍照在《人民画报》《人民日报》《陕西日报》等报刊上登载。他创作的“观音”、“八仙庆春”、“踏雪寻梅”、“钟馗”等10多种作品行销美国、日本等,被国外博物馆、收藏家收藏。
被称之为万德雄新的代表作、人们津津乐道的1958年创作的“老红军讲故事”作品,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围着一个老红军在听故事。老红军讲故事和孩子们专注的神态十分生动和逼真,把一群孩子被老红军的精彩故事深深吸引住的那种场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展出时,因神态逼真、韵趣横生而获得好评。苏联泥塑专家观后,惊呼绝妙,并专程拜访了万德雄。苏联《星火》美术杂志,还专门刊印这一作品的照片和评论文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专业性机关刊物《美术》杂志,也专门介绍了万德雄在泥塑造型艺术上的“眼、手、心”三位一体的美学观点。
文化大革命前,泥塑艺人们在捏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泥娃娃、泥马马、泥鸡、泥狗、泥老虎的同时,还坚持每年在庙会和节日期间,举办各种集会进行兜售,这又尤以“四方台娃娃会”有名。
四方台,也就是榆林大街的文昌阁,因其楼基呈正方形,四四方方,故而民间称之为“四方台”。其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石台奠基,端端正正,东西南北,十字相通。全楼共有4组28根立柱,支撑楼阁三层。顶面,四檐龙脊向正中宝顶,形成十字歇山脊楼顶,令人耳目一新。就在这个地方,从每年的寒食节开始,民间都要举行三天的以泥塑工艺品为主的集会。至期,四个四四方方的台上及周围空地,广列着各式各样的泥塑,品类繁多,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又尤以泥娃娃最多,故称“泥娃娃会”。
届时,会场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人们看了泥塑之后,一般都要买几个回家,一方面它是吉祥的象征,另一方面又可作为装饰,做儿童玩具。而已婚妇女尤其喜欢泥娃娃,常常将挑选好的泥娃娃暗买明偷,拿回家中。据说此法祈子最灵,因此年轻妇女都在效仿,使泥娃娃销售相当看好。会期结束时,那些残次的泥娃娃,泥塑者也会如数送人,或有意让孩子们哄抢一空,既烘托了氛围,又满足了孩子,表现了泥塑人的慷慨大方。而为期3天的“泥娃娃会”,也就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中结束了。
泥塑的发展,成就了“泥娃娃会”的举办;“泥娃娃会”的举办,又促进了泥塑的发展。榆林泥塑的曾经辉煌,不能不说二者没有一定的关联。
2011年9月,西安美术学院教授王宁宇在北京市《美术观察》上发表“对陕北民间彩塑的调查及所感”的文章,在对榆林泥塑世家万氏进行介绍后说:“榆林‘万花’是一个陕北匠艺丹青的著名世家。万花世家继承了我国北方匠艺丹青的传统,发扬了鲜明的榆林风格,泥塑作品造型生动、体量感强、色彩明丽,深得群众好评。万德雄、万忠选(德雄子)最突出的价值,是把传统丹青知识和技能与新时代的理想情趣结合在一起,在新时期能以新作品向外界彰显民间传统艺术的张力,而在民族文化回归时期又能为本地同行和后生提供传统技艺的培养。陕北匠艺丹青至今能够在国内保持一个较高水准和相当稳定的存活状态,与‘万花’及其他世家长期以来的支撑与带动是分不开的。”
王宁宇教授的分析,是不是可以说,给榆林泥塑的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方向呢?我不敢断言。但近年来,虽然泥塑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重视,也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民间泥塑艺术,已经处于弱势,特别是年轻的一代,由于有自己的审美观念,再加上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甚至有反对的态度,致使榆林泥塑工艺后继乏人,泥塑水平止步不前,如何继续发扬光大更上一层楼,已经成为一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