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随着中国的全球化进程逐渐紧密,早期海归和海外华人艺术家们的时代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拥有着“海归”身份或常游走在中外的中青年艺术家群体们随之走入我们的视线之内,规模也是前所未有,从从前的“公派”、“桥梁角色”或是国际交流使者,逐渐变成今天极具私人化的行为,“海归”艺术家的身份今后会在中国艺术市场乃至于世界艺术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身份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朱青生:中国“海归”艺术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朱青生,1990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五年后归国从事艺术史工作,系北大历史系教授、汉画研究所所长。他表示,中国的当代艺术在今天已经成为国际艺术界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其中,“海归”所带来的影响不小,但是尽管如此,中国仍然处于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所交织的状态。
朱青生在留学毕业一周年的时间里回到中国,在他看来,今天的“本土”和“海归”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经不再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多种语言工作上的区别。在民族不断努力的情况下,知识和思想的广度逐渐被扩大,各种外语所承载的知识逐渐被转化为母语,这是民族行为,也是国家行为,艺术家们再也不用像当年那般,为“救国存亡”而去到国外留学。因为中国已经走出那个“最危急的时刻”,不需要再像从前那样“用血肉筑长城”,相反地,而是“为无名高地增高一米”。
在现阶段和未来的十年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整个世界的前途和人类的理想,不再拘泥于那些所谓的民族主义,而是在艺术节和艺术史上尽量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新贡献,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积极参与到国际艺术进程的发展变化中来。 就好比2016年将在北京举办的“世界艺术史大会”,中国的参与使《国际艺术史学会章程》经过修订,把这个从1873年以来四年一次的世界各国共同参加的“艺术史大会”与每年不定期的各种国际间的“国际艺术史会议”(International Colloquia)相区别,英文名改称为“World Congress of Art History”。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中国将在世界文明的问题中作出系列阶段性贡献,还要在与中国不直接相关,但与人类文明相关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年轻一代去贪多,去研究希腊、罗马、文艺复兴,同时研究非洲、拉丁美洲、朝鲜、印度等,甚至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国文明,并作出独立的思考和评价,而不是像过去那般走过场,蜻蜓点水般的毫无意义。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便可看到,中国在未来会有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而且是独立的,高级的所谓“国际交流”环境,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带回来”,都是一个崭新的阶段,不再只是拘泥于刻板的定义。同时,“海归”和“本土”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被清晰地割裂开来。
顾振清:国人信息渠道广 海归回国需要有长期磨合
和朱青生教授较为宏观的考量不一样,土生土长的中国当代艺术行业独立策展人顾振清则更加注重具体的海归艺术工作者们的个体发展。
放下早期情况不谈,顾振清回忆道,2000年-2005年时,很多艺术家一回国,就将自己所掌握的经典艺术或现代艺术转化为当代艺术语境的创作,人们看了很新鲜,也对这种新鲜血液充满了期待。因此,那个时候的海归艺术家回国之后的艺术道路可谓是顺风顺水,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学术界都会得到很高的评价。
但是,时间过去了,经济危机、当代艺术大动荡的冲击,国人掌握国际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能力也越来越强,2010年以后,年轻的海归艺术家们想回国获得快速成功变得越来越艰难。而这些海归艺术家主要留学生为代表。
顾振清表示,这些艺术家们拥有客观的国际视野,并且拥有能和国际接轨的职业习惯和资源,但是国内当代艺术中却已经形成了各个层面的规则,导致很多人会有明显的水土不服,而且需要很漫长的磨合期,这给那些长期生活在中国的土生土长的本土艺术家们带来了极大的劣势。不夸张地说,一般都是丢在人群里不到一秒钟就被淹没了,很多海归回来还要重新打工。但我们不能否认的一点是,他们是极其独立且能和给人带来一定影响的个体,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接地气而已。
顾振清作为专职策展人,表示,从2010年-2014年,海归策展人的势力则相对要强大一些,具体到个人工作当中,多是“实力主义”当家。从顾振清的角度来看,他表示他可能会更希望自己的队伍里本土策展人和海归各占一半,长这样才能长短互补。
“海归”和“本土”:从“大杂烩”到“满汉全席”的转变
艺术圈子从来都是这样,有竞争,有争议,有变革,才能有发展。如果一个行业总是如一潭死水般风平浪静,最后的造成的结果人们早已达成共识,就算整个行业不消亡,也会变得历久弥臭。今天的我们,已经不会再以地域的差别去归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差异,而是以容纳的态度,更精细地区解读一些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同时,我们不再仅仅以“身份归属”来定义当代艺术种类,而是去了解每个阶段的“当务之急”,这样才能避免走入“刻舟求剑”的误区。
“海归”和“本土”在今后的时间里究竟会有个怎样的走向,究竟孰优孰劣,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轻易地下定论。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未来国内的艺术氛围,将是更宽松的,更包容的,更多元的,我们所面对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将不再是一个错综复杂,毫无章法可言的“大杂烩”,相反地,将会是一个有不同角色共同存在,相互依存,并且体量会更加强大且有序的“满汉全席”。惟愿,所有人都能在这场“满汉全席”里各有所求,各取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