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姜剑波 马慧英
景区导游词是一种特殊文体,它需要在时间、空间中巧妙控制转换,也需要因人、因时灵活调整适应,同时它必须是优美动听的、言简意赅的、严谨准确的,这就给导游词创作提出了讲解实践和文字驾驭的双重要求。而这双重要求本身对于推介景区的意义十分重大。笔者结合自己20年景区导游工作和导游词创作经验,以五台山景区作为实例,将景区的导游词总结为四点比喻,希望能对于更好地推介景区有所裨益。
像木构殿堂一样灵活
景区导游词的运用要点是机动灵活。写导游词,就像营造一座木构殿堂,先要有整体考量,有设计图、施工图,然后在同等用材规格下,分别制造柱、梁、檩、椽、斗拱、瓦、砖、石等基础构建,落架营建合体成形后,再通过围墙门窗、漆画彩绘、楹联匾额、塑像壁画、陈设器物赋予它特定的形态和专有的风格,这样,它就既有了法式上的构架理性,又有了功能上的专门属性和格调上的独特个性,成为营造科学、功能齐全、风格鲜明的木结构建筑。
当然,这样的建筑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的非刚性连接,它的许多构件如门窗、塑像、器物、联匾甚至梁柱、椽檩、础石等,都可以在重构一座新的殿堂时再度应用。
这就好比一篇导游词,既要有贯通一气的大主题,又要有分门别类的小专题,它们就像建筑的可移动构件,在融入每篇独立成型篇章中的同时,又能根据各自的讲解风格和游人的喜好特点拆装重组,另成新篇,同时也为因人、因时的添“砖”加“瓦”留出空间,在整体构架不变的情况下营造出千万种建筑意境。
五台山景区的“菩萨顶”很有特色。笔者在沿着108台阶、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文殊殿、五观堂、大碑院分的中轴线讲解中,分别穿插了“佛教法门”、“风水文化”、“四大天王与哼哈二将”、“宗喀巴”、“皇家建筑特征”、“文殊菩萨”、“佛寺斋堂”、“五台山碑刻”八个大小专题,而这些专题不一定是为菩萨顶量身定制,而是可以因地制宜随需讲述。
像散文一样优美
景区导游词的根本功用是引人入胜。既然要引人入胜,语言就需要具有一定艺术性。
在对五台山的南山寺的介绍中,笔者写道:“这是一座如此个性张扬、丰富多变的寺院,师法自然、因山就势,将山水纳入寺院、将寺院融入山水,就像川剧的‘变脸’,五步一阁、十步一楼、步移景换、层层洞天,通幽曲径把五台山最丰富多姿的殿台亭阁、楼堂洞桥连接成完美的整体,迥别于一般寺院的规整刻板,呈现出一种“阶穷道尽疑无路,门启洞开又一层”的园林化风格。”
这样的描述,不仅让游客对景点有了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也将导游词语言从实用性提升到了艺术性的高度。需要说明的是,导游词需要口语化,但实践证明文学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穿插应用才能更俗中含雅、活而不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当然,标准化的导游词是不存在的,公开发行的导游词应该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而不是直接做成标准式快餐。这就如散文笔法一样,每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这样,才能给景区留下想象的“空白”。
像经藏一样庄严
景区导游词的创作态度是诚心正意。尤其是面对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不诚不可以为文,不敬不可以发言。
以五台山为例,宗教思想、神话传说、僧人生活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这方面的导游词要经得起推敲,讲解这类景区的态度要像对待经藏一样认真。
在介绍五台山的基本形态时,笔者是这样描述的:“五台山的五大高峰环周高耸,自然天成地在华北平原之上、太行群峰之巅形成一个环基五百里的国土,佛教徒形象将其形容为一个托天的巨型佛掌,台怀舒展恰如掌心,五峰矗立恰如五指,台怀就是‘国都’,五峰就是‘国界’,国界之内清凉宁静,国界之外燥热喧嚣。”
像科学一样严谨
景区导游词的论述风格是活泼谨慎。导游是杂家,但又要努力在一定地域和领域内成为专家,很多名山不仅仅是文化名山,还是红色名山、地质名山、生态名山,因此导游词创作在宗教、建筑、艺术、生态、地质等方面都要深究,纳百川才能成其大海。
比如,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是和何来历?我翻阅了五台山历年气象资料和数十篇五台山气象的研究论著,才写出了以下这段导游词:“康熙皇帝在《御制清凉山志序》中说‘其地风劲而高寒,层冰积于阴岩,飞雪留于炎夏,故名清凉。’五台山年平均气温只有近4℃,极端最低气温达到-44.8℃。我曾听中台顶气象站工作人员说曾经测到过-48℃的极低气温。要知道,1969年2月13日诞生于黑龙江漠河的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也不过-52.3℃。”
准确的数据、科学的论述,游客心中的疑问得到了最具权威性的解答。也只有这样,游客对于景区才能获得更深的了解。
(作者单位:忻州市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