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陇县,古称陇州,因地处陇山东阪而得名,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境内川塬狭小,山大沟深,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有“关陕锁钥”、“秦都陇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经此关而通西域。
陕西是面食的集中地,而陕西人对于面食也有着难以释怀的感情。油旋又称油旋饼,是在面食基础上创造、演化而来的一种面点小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积淀,现已成为陇县百姓走亲访友的佳礼。本期记者将带您走进陇县,一起来感受“油旋”的味道。
眼睛带你看陇县
从西安出发,一路沿着宝鸡朝西北方向行驶约三个半小时便到达陇县。早闻陇县有着别样的自然风光与文化气息,等到身临其境才深感不凡。这里有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欧式高山草甸——关山草原。蓝天白云与山川草地交相辉映,编织成画;牛羊与马聚集成群,悠然自得的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过往的行人无不为之驻足、留恋。而素有“小华山”美誉的龙门洞(古称灵仙岩)则因元代丘处机创建道教全真龙门派而誉满神州。奇特的岩洞悬壁、寺庙建筑、峰岭溪流、珍惜植被,彰显了陇县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奇妙的自然景观。
美景总让人无法抗拒,满载欣喜与好奇,我们也在欣赏沿途风光的同时,踏上了追溯陇县美食的旅途。此时刚过立秋,青黄色的玉米已显露出成熟的迹象,这种尚熟未熟的感觉总是恰到好处,不仅让人们抓住了希望又温存了一丝遐想。一路上,行进中的车辆与鲜绿色的草地逆向交错,倾泻而下的杨柳在夕阳中摇曳。到达之时虽已是黄昏后,空气中渗透着芳草的气息、青山的鼻息与河水的呼吸,让浮躁的心顿时有了栖息之地。陇县虽属贫困地区,但这里的百姓却格外诚挚、淳朴、善良、知足。就像“油旋”一样,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修饰与点缀,但总会让您感到很温暖、很踏实。
文化带你品陇县
油旋是陇县的传统风味食品。宣统三年(1911),陇县籍晚清名厨杨清秀在县城西大街北侧开设炒菜馆,兼营面点,生意兴隆,名噪一时。杨死后,其子杨贵祥继承父业,对父亲传授的油旋制作尤为擅长。民国26年(1937),杨传艺于阎汉成。阎汉成勤奋苦学,长进很快,在制作油旋上更有独到之处,名列县城陈明德、刘勤学、高天贵三大家之首,其制作技艺流传至今。油旋外皮酥脆,内瓤柔嫩,核桃与花生的香气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润呈金黄色,故名油旋。陇县人多在过年过节、探亲访友、招待外客、庆生贺寿时,将“油旋”作为礼品赠予亲朋好友,以表诚意。久而久之,它也成为人们沟通感情、祝寿祈福、寄托思念的一种载体。
舌尖带你咥陇县
据当地人讲,早上刚出炉的油旋最为酥脆爽口,也是最抢手的。为了能尝到新鲜热乎的油旋,我们一大早就在当地朋友的推荐下赶到了陇县东大街北贤巷口的姚记油旋店。刚到门口就听见一位大哥喊道“老板,来50个油旋!”这一嗓子不禁让我对当地人的豪爽劲儿尤为赞叹,同时也更增加了我对油旋的好奇与期待。
正在我们焦急的等待时,一大盘“油旋”终于登场了!一股浓香的果仁和麦香味便“蹿”了出来,瞬间滋润我的味蕾。带着热气的油旋形如浅碗状,呈螺旋型,中间低,四周高。深棕色的馅料裹满整个油旋,核桃与花生的香味与极具张力的表层脆皮仿佛让面拥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拿起一个热腾腾的油旋刚咬一口,就听到“嘎吱”一声,棕黄的脆皮在口中炸裂。再深咬些,柔软而夹带着馅料的面饼层就满嘴裹香了。尽管核桃与花生的碎末沾满嘴巴,但依然吃得痛快过瘾。
制作油旋的过程如同油旋的特性一样——“刚柔并济”。姚师傅告诉我们,做油旋最关键的步骤在于发面,不同季节发面时间不同,一般控制在7、8个小时,面发不到位会直接影响油旋的口感。
记忆带你悟陇县
质朴的美食更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更能融入劳动人民的艰辛,而坚持将一道简单的美食做好却是一种“心的修炼”。姚师傅做了18年的油旋,从发面、揉面、调馅、擀面、裹馅、卷面、甩摁、烘烤,每一个步骤都要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因为只有熟能生巧,才能正确拿捏每一个细节,做出酥脆鲜香的油旋。当我们问到他为何愿意坚持做下去时,他用极朴实的语言回答我们:“为了挣钱啊,供两个女儿读大学。”在姚师傅的记忆中,“油旋”是生存的支柱,是抚养孩子的物质基础。为了延续这门手艺,他坚持了十八年;为了支持女儿读大学,他坚持了十八年。这十八年也让他的两鬓长出了白发,皱纹爬上了额头。但他并不后悔,因为做出好的油旋是一种技艺的传承,也是情感的寄托。
文/吕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