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张季鸾因揭露袁世凯段祺瑞罪行 两度身陷囹圄

2014-8-14 10:20:00  来源:榆林日报_都市生活  进入论坛

历经风霜雪雨 成就报界宗师
因揭露袁世凯段祺瑞罪行 张季鸾两度身陷囹圄

  张季鸾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和爱国人士。在担任孙中山的秘书期间,他发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在主办《大公报》期间,他坚持以言救国,恪守“不党、不私、不盲、不卖”的“四不”办报方针,其秉承民族大义、博学笃行的崇高品德和爱国热忱,被毛泽东誉为“功在国家”的报界宗师。

  参与起草重要文告

  发出第一份电报新闻

  张季鸾,名炽章,字季鸾,笔名一苇、老兵。其祖籍为榆林市榆阳区,1888年生于山东邹平。张季鸾自幼聪颖过人,擅长写作。14岁时随母亲返回故乡榆林,就读于田善堂私塾。母亲去世后张季鸾只得与兄妹相依度日,生活十分困苦。后被资助到咸阳味经书院,从师关中大儒刘光蕡,深受其砥节砺行的影响,打下了深厚的文学根基。

  1905年,勤奋好学的张季鸾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期间在东京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担任会刊《夏声》杂志编辑,开始新闻事业生涯,走上了“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道路,1911年初归国后,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制造革命舆论。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经于右任举荐,张季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告,当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张季鸾立即从南京拍专电给《民立报》,报道临时政府成立及孙大总统就职的电讯,发出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份电报新闻,开创了中国报刊史上运用“新闻专电”这种快捷报道形式的先河。

  以新闻为武器

  曾经两度身陷囹圄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张季鸾以新闻为武器,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人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张季鸾当即在报上仗义执言,揭发“宋案”真相,痛斥袁氏暴行。4月26日,袁世凯同英、法、俄、德、日五国银行签订了善后大借款合同,规定中国的盐税今后由外国人控制,张季鸾采访到这个卖国合同的内容后,立即在上海《民立报》发表消息加以揭露,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袁世凯对此痛恨入骨,下令查封了北京《民立报》,逮捕了张季鸾,张季鸾在军政执法处坐了三个月牢才被营救出狱。

  1916年袁世凯死后,张季鸾回到北京,任《中华新报》总编辑,兼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8年9月,张季鸾在《中华新报》上发表段祺瑞内阁非法签订《满蒙五路中日借款合同》的新闻,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出卖中国资源的行径。北京其他一些报纸也同时登载了这一消息,立即引起全国愤慨,因而触怒了北洋政府。北京警察厅以“破坏邦交,扰乱秩序,颠覆政府”的罪名,查封了《中华新报》,张季鸾再次入狱。1919年因国会抗议及舆论压力而获释后,张季鸾重到上海,任上海《中华新报》主笔,仍兼为《新闻报》撰文。

  创办《大公报》

  坚持客观公正办报

  1926年,张季鸾在天津与留日同学胡政之、吴鼎昌共同创办《大公报》,期间任总编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从此直到病逝,一直主持笔政,长达15年之久。主办《大公报》期间,张季鸾始终坚持对事件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不屈服于恶势力,秉承新闻自由、真实理念。

  在《大公报》创刊号的社评《本社同仁之志趣》一文中,张季鸾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后来又把这“四不”定为《大公报》的“社训”,以期形成报纸的特色。他认为报纸的天职,“ 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利益”,“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皆拥护之;其害国者,必咎弹之。”国民党对红军“围剿”期间,国内报馆迫于压力,一律称中共为“共匪”,只有《大公报》从未服从该命令,本着客观事实的根据,对红军和战事进行不偏不倚的报道。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因长期积劳成疾在重庆逝世,享年53岁。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其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先生悼文

  逝世唁电选录

  毛泽东、陈绍禹(王明)、秦邦宪(博古)、吴玉章、林祖涵(林伯渠)五先生唁电: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不意积劳成疾,遽归道山。音响已沉,切劘不再,天才限于中寿,痛悼何堪。特此驰唁,敬乞节哀。

  蒋中正先生唁电: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遽闻殂谢。斯人不禄,天下所悲。怆悼之怀,匪可言罄。特电致唁,惟望节哀。

  逝世挽联选录

  周恩来、邓颖超挽联: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病已及身,忽轻忽重,四五月杖鞋矢次,消磨了国士精神。

  蒋中正先生挽联:天下慕正声,千秋不朽;崇朝嗟永诀,四海同悲。

  先生轶事

  张季鸾的“三骂”

  张季鸾曾有被称为“三骂”的社评,脍炙人口、风行国中。一骂吴佩孚,是1926年12月4日的《大公报》社评《跌霸》,文中说:“ 吴氏之为人,一言以蔽之,曰有气力而无知识,今则并力无之,但有气 耳。”二 骂 汪 精 卫,是1927年11月4日的《呜呼领袖之罪恶》,指斥汪精卫“特以‘好为人上’之故,可以举国家利益,地方治安,人民生命财产,以殉其变化无常目标不定之领袖欲。”三骂蒋介石,是1927年12月2日发表的《蒋介石之人生观》社评,针对蒋介石因刚与宋美龄结婚而“深信人生若无美满姻缘,一切皆无意味”,并“确信自今日结婚后,革命工作必有进步”的说法,以犀利尖锐的笔触指出“蒋氏人生观之谬论”,“夫何谓革命?牺牲一己以救社会之谓也。命且不惜,何论妇人?”

  去世创下两项“记录”

  张季鸾去世时创下了两项“记录”。一为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他同样都做出极高的评价,毛泽东称他“团结抗战,功在国家”,蒋介石称他“一代论宗,精诚爱国”。

  二为在中华民国史上为一报人举行“创记录”的隆重追悼活动。张季鸾逝世后,国民政府给予了“国葬”之礼。

  张季鸾生平大事年表

  1.1906年,张季鸾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东京成立的“同盟会陕西分会”,后担任会刊《夏声》杂志编辑,开始新闻报刊事业的生涯,走上了“言论报国,新闻救国”的道路。

  2.1912年,张季鸾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的秘书,亲自参与《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文件的起草工作,同日张季鸾向上海《民立报》发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专电,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条新闻专电。

  3.1913年,张季鸾创办北京《民立报》,开始了同袁世凯的斗争。4月26日,张季鸾通过采访在上海《民立报》披露了袁世凯以中国盐税等为抵押担保出卖中国主权这桩非法的肮脏交易,成为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的导火索。

  4.1926年,张季鸾在天津与胡政之、吴鼎昌共同创办《大公报》。又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后成为《大公报》“社训”。

  5.1928年7月1日,蒋介石北上到达郑州,由冯玉祥等介绍,张季鸾与蒋介石相识,这是张蒋相识之始。

  6.1935年,张季鸾指派记者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参与西北考察旅行,所发表的通讯首次向全国公开报道正在进行的红军长征的部分真相,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作用。

  7.1941年7月7日,张季鸾在重庆版《大公报》发表一生中撰写的最后一篇社评《抗战四周年纪念辞》,文章结尾高呼:“祝中国最后胜利!祝世界反侵略友邦胜利!打倒日寇!打倒汉奸汪精卫!”

  8.1941年8月18日,病重的张季鸾授意王芸生撰写《我们在割稻子!》社评,他说:“在最近的十天晴朗而敌机连连来袭时,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了黄金稻子,抗战到今天,割稻子时我们的第一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就能战斗到敌寇彻底失败的那一天。”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到西安关中驾校 考驾照  三秦游网站指定单位,网上报名优惠200元!
陕西户县龙窝酒!
秦绿辣椒 我的辣味!
 
最新信息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