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在古城榆林,也有一方石碑被称为“三绝碑”,它就是“一代报人”张季鸾先生之父——《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碑。
“三绝碑”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因碑文撰写、书写、镌刻(或题跋)均出自名家之手,堪称文、书、刻“三绝”故而得名。此碑墓表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撰文并篆额,国民党元老、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挥毫,苏州集宝斋石刻坊著名工匠精刻而成,碑石选用铁青色的上等太湖石料,石质细腻光润而坚硬,碑石高133 厘米,宽67厘米,厚15厘米,行草18行,共585字。当年碑石运回榆林,轰动一时,被誉称为“三绝碑”。
游子眷故土送“三绝碑”回乡
1934年,张季鸾先生为纪念其父楚林公冥诞100 周年、其母王氏忌辰30周年,全家专程自天津回榆谒墓、立碑。那个年代,陕北地处偏僻,交通十分不便。“ 三绝碑”由太湖畔的苏州镌刻好后,绕道运往包头,经老友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先生委派副官张耐宽冒险渡黄河运送,于10月10日,即张季鸾抵达榆林城内的当天,运至陕西境内府谷县,又辗转费时一月之久,才安抵榆林。
“三绝碑”碑文
《清故宁阳县知县张君墓表》
余杭章炳麟撰并篆额三原于右任书
君讳楚林,字翘轩,陕西榆林人。榆林于汉为五原,关中诸郡独此为高寒。及明尤列九边,故其人材武,诗书非真尚也。君先世皆处军职,祖绂,考廷扬以力行称。君少独好学,有虑宪。家贫无书,尝假得《论语》半册,甚宝重之。弱冠以骑射应童子试,三发二中,马惊堕伤臂,自是始一意儒学。同治初,总兵刘厚基、知府蔡兆槐劝学爱士,得君甚重焉。自乾隆讫同治百余年中,榆林成进士者才一人,及君起,学风始振。回部乱作,以诸生从刘、蔡二公守城,支拄三岁,城赖以全。君平生耻受人惠,而于两公知遇深,又同御贼,为设位于家,令子孙世祀之。俄举庚午陕西乡试,光绪三年丁丑会试成进士,以知县分山东。到数岁,未尝事干谒。性善折狱,以主发审为上官所知。寻代理汶上县、平度州事各数月,署曲阜县事一年。巡抚张耀奇其材,特奏授邹平县知县,在官四年,声闻宣著。坐公事去,逾五年再授宁阳县知县,未半岁,又解职去。君处山东二十四年,在官无过六、七岁。既以循吏明决闻,率被委治疑狱,终不得大用。或以降志事上官劝者,必力拒之。二十六年十二月终于济南。君终身儒素,不苟取与。与人厚,自治严。工文辞书法,未尝自诩。教子孙专志经史,勿循举业,其风操如此。元配同县王夫人,先君卒。继配华州王夫人。丈夫子四:焕章、炳章、灿章皆前卒,炽章。女子子四:长适方,次殇,次殇,次适李。君殁后去家远,箧中才余数百金。后夫人力将子扶柩返榆林。既至贫甚,几不能举火,后四岁亦卒,合葬榆林南山。今去君殁三十余年矣,炽章述其事以属余,余以为无所待而兴者,文武不足限也,故为之表。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七月
苏州集宝斋刻石
碑文中的“炽章”,指的就是张季鸾先生。张季鸾和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他用30年的时光、3000余篇稿件,在中国新闻报刊史上留下了夺目的一笔,被誉为“一代报人”。 周恩来赞誉他:“ 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安碑之行竟是与故土永诀
1934年,10月10日傍晚,张季鸾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故乡——榆林。驻榆第八十六师师长井岳秀与财政专员杭劲夫及同学至友张翊初、景岩征等在距城二十里的南郊恭候迎接,井岳秀亲自牵马坠蹬,扶张季鸾下马。及到城边,榆林男女老少倾城出动,夹道欢迎,道路拥挤不通,盛况前所未有。
张季鸾先生的父亲张楚林,长期在山东任职,后客死济南,在山东出生的张季鸾于1901年随母扶柩回榆,将父亲葬在了榆林城东南的山上。1934年11月中旬,张季鸾将“三绝碑”立于其父墓地。立碑后约一周,张季鸾先生辞别故乡,取道太原、西安,回天津《大公报》社任事。张季鸾在榆林居住一个半月,“ 不萦心职务,早起早睡”,“ 享受了多年未经之舒适生活”。 之后,张季鸾因公务缠身,再未回过榆林。谁料到此次归乡竟成为永诀。
回乡扫墓的张季鸾,将在榆林的见闻撰写成《归乡记》一文,并刊发在1934年12月25日出版的《国闻周报》上,4000余字的内容,每个字凝聚的都是游子对故土浓浓的眷恋之情。12月23日至25日,张季鸾用笔名“榆民”,在天津《大公报》连载《归乡杂感》,深刻揭露陕北农村社会的黑暗和民生凋敝、疮痍满目的社会现实,对陕北农村大破产等社会性的弊端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和中肯的意见,表达了先生爱国忧民的情怀。
历尽沧桑石碑重现
就是这样一块石碑,也曾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榆林解放前,国民党地方政府曾将此碑迁入城中,立于国民党榆林县参议院内。解放后交由榆林县政协保存。文革时期,张氏后人又将此碑埋入地下,此后,便下落不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榆林地委宣传部在榆林军分区招待所召开通联工作会,那时条件简陋,中午吃饭,大家每人一碗菜、两个馍,蹲在院子里就吃了。军分区招待所院子里支着一块长石条当桌子,大家都围着石桌吃饭,时任地委宣传部通讯科长的薛克谦先生无意间把汤撒在石桌上,发现桌面上刻有字迹,马上招呼大家过来观看,接着又用清水洗刷出来,才看清是块墓碑,当时的榆林文管会就在招待所隔壁,于是,叫来文管会的专家鉴定看有没有文物价值,结果就是失踪近20年的“三绝碑”。 真是机缘巧合,张季鸾先生毕生从事新闻工作,身后之事也与新闻有缘。
至此,历尽沧桑的“三绝碑”被保存在榆阳区文管所,饱经风霜的“三绝碑”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好去处,以供后人瞻仰。“ 三绝碑”现为国家三级文物,碑文为行草书,共18行,每行37字。左上角、右下角残缺,掉碴、剥蚀严重,很多字虽漫漶不清,但仍能看到书刻之精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