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在72岁的栗艳娥看来,自己这辈子最成功的事,就是给老伴张世明,生了7个女儿后最后生了1个儿子。“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啦,时间都去哪儿啦,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啦,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啦……”
上周日,记者在榆林子洲县,见到了这对穿越金婚岁月的老人。
婚前没说过话 骑上毛驴嫁给他
1959年,18岁的张世明,是一个放羊的庄稼人。邻村的栗艳娥,姊妹8人,家里特别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父母通过媒人,给她介绍了一户能吃得起饭的人家:张世明。因为这个后生吃苦耐劳,种地是一把好手,挣工分也挣得多。
当年2月,17岁的她,跟着媒人去他家里“看家”,两人瞅了对方一眼,谁也没有说话,就算看过对象了。
回到家中,栗艳娥不太满意:“我上过初中,他是一个拦羊小子”。但是父母说,咱家没吃的,会饿死的,人家有吃的,父子俩都能干(母亲在他三岁时去世)。最终,她答应了这门亲事。
两家大人商定日子后,3月,他们结婚了。她骑着毛驴,嫁到他家。没有谈恋爱,婚前没有说过一句话,只见过一面,听从父母之命,没有彩礼。
“这就是那个时侯我们的‘爱情’,嫁给他后,我就想死心塌地跟他过日子。”栗艳娥说。“我就想着一定好好待她!”张世明说。
在家生娃自剪脐带 7个女儿1个儿子
1962年,大女儿出生。两年后,二女儿出生。在当地,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一定要生儿子传宗接代。“村里有人嘲笑我家,说没有儿子,绝后,我一定要给他生个儿子。”栗艳娥说。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现在年轻妈妈生孩子,一般都会在临产前住进医院,然后有家人专门伺候。
而她,怀孕时,经常晚上点着煤油灯缝衣服,早上起来推磨、拉碾子,上山劳动修梯田,打坝。更别提去做产检,即使是生孩子,也没有钱去医院生。“我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自家窑洞里生的,生下来后,我拿剪刀把脐带剪断,然后包起来。”栗艳娥说,一坐完月子,就上山劳动。
那些年,饿得慌,村里有的人家孩子多,养活不起,就把孩子送给别人。张世明说,自己的孩子坚决不送人,每天起早贪黑干活,晚上编得卖扫帚,勒紧裤带,从牙缝里省下吃的,养活孩子。
终于,在生了7朵“金花”后,1981年的一个午夜,儿子出生,一家人高兴极了。“第8个孩子出生后,我们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才开始落实。”
老伴抢救他哭着唤醒 真情影响孙女择偶观
作为庄稼人,在土疙瘩里“挖钱”, 不仅把8个孩子拉扯大,还供着上了学,谈何容易?
后来,儿女一个个成了家,过上好日子。争相要接老两口去城里处,被拒绝。
因为张世明歇不住,73岁仍坚持种地、种蔬菜,说吃着新鲜,没有添加剂。今年有一次,他半夜3点起来,上山给洋芋除草,到上了山上才发现把时间看错了,于是在山头睡了一觉后继续干活。“黄土地上的庄稼人,一辈子离不开黄土地。作为儿女,我们只能抽空回老家,跟他一起上山种地。”儿子张超说。
今年正月,栗艳娥患肺气肿,被拉到医院抢救,张世明哭得特别厉害,担心老伴走了,说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把她救过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爸流泪,一个坚强、乐观的陕北汉子,他终于把母亲唤醒……”张超说。
在儿女们的印象中,父母一辈子没有吵过嘴。“现在闪婚闪离的人很多,姥姥姥爷虽然是经人介绍,但是一辈子很幸福。”外孙女羡慕地说,自己以后找对象一定要找像姥爷那样的人。非常包容、体贴,不仅会种地,还会做饭、包粽子,家里外面都是一把好手。这几年来,姥姥爱打麻将,姥爷经常做好饭等姥姥回来吃。
欢迎读者网友讲述您或者您身边的金婚故事。
参与热线:965369;邮箱:sanqinminsheng@163.com;粉色网:www.sanqin.com
首席记者 姬娜 实习生 崔琳娜
晒老照片 讲金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