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 高雯雯 杨继中
作为革命老区,临沂的“红色”别具一格——用陈毅元帅的话说就是“沂蒙人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近年来,红色旅游成为临沂旅游业发展的一面旗帜。
上世纪90年代起,临沂市就把发展红色旅游摆在了突出位置,确定了“绿色沂蒙、红色风情”的主题,提出了“一心三线七区”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目前,临沂市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区达到12家,有4家景区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3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7.8亿元。
临沂市旅游局局长支富增表示,沂蒙这片热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孕育出了沂蒙红色文化,“我们首先抓住了红色文化建设,同时和市场结合发展了红色旅游,以红色旅游为载体,又来传承红色文化,这就是红色旅游的临沂道路。”
关于红色旅游临沂道路,支富增总结了五点:始终以红色文化为生命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生命力、始终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相结合。
沂蒙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特征,拥有独特的品格。支富增说:“没有红色文化为支撑就不可能发展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为的是丰富提升红色文化内涵。”
近年来,临沂市将位于中心城区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了沂蒙精神展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引入民间资本,整合红色资源,兴建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旅游区;以沂蒙红嫂故里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为依托,打造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在莒南县大店镇庄氏庄园遗址恢复了八路军115师暨省政府旧址;以“沂蒙山小调”等歌曲创作地为依托,打造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旅游区。并依托革命遗迹,修建了一批红色纪念设施。同时策划了大型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和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生动地再现了“乳汁救伤员”、“赶制军鞋”、“小车运军粮”、“水中火线桥”等感人场景,对沂蒙红色文化尤其是沂蒙精神进行了生动诠释。
结合近年来在全国广泛开展的党员党性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临沂旅游人强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因为沂蒙精神与教育实践活动是完全一致的,沂蒙众多的英雄儿女就是鲜活的教育素材,数量众多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就是开展党员党性教育的生动课堂。”支富增说。
据统计,山东沂蒙党员党性教育基地、群众路线教育基地自建成开放以来,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班2700多个,培训各级党员干部15万人。红色旅游与群众路线教育有机结合、一体发展,使两者相得益彰,大大提高了临沂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利用常山庄村的旧村,建设了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景区里,看不到“大门楼、大广场、大纪念馆”,有的只是低矮的茅草屋、石头墙,再现了原汁原味的沂蒙民居。
支富增表示,“实践证明,旅游发展到哪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能延伸到哪里,让当地群众享受到红色旅游的发展成果,享受到小城镇建设的成果。”而且,“旅游开发既带来资金流,也带来信息流,不但能够拉动投资建设,而且能够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意识,拓宽他们的致富路子。”
平邑县九间棚村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逐步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特色村。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建成后,周边村子纷纷做起“旅游生意”,开办农家餐馆、乡村旅馆,在景区内当红色文化宣传员、民间民俗文化表演者,从事土特产、旅游商品销售,村民们各显神通。蒙阴县百泉峪、百花峪两个村,依托周边的孟良崮、蒙山等景区,发展农家乐经营户260余家,户年均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
红色旅游的发展,还带动了一批红色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发生产。“沂蒙六姐妹”、“沂蒙红嫂”、蒙山“白石屋”等10多个品牌500余种旅游商品畅销全国,“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已成为全国著名品牌。目前全市红色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达到1000余家,带动就业15000多人,2013年全市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达到6.7亿元。
据了解,临沂在建设红色景区时不铺张不浪费,花小钱办大事:竹泉村总投资1.56亿元,沂蒙影视基地不过8000万元,平邑九间棚景区兴建时,村支书刘嘉坤带领当地百姓自力更生,没花上级一分钱。
实践给红色旅游临沂道路点了赞。就像《我的家乡飞出一支歌》里唱的那样:“人人都夸沂蒙好,如今有更多的人来说;人人都说沂蒙人亲,我要把新沂蒙唱给祖国。”
下一步,沂蒙人将把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结合,继续走好红色旅游的临沂道路,将新沂蒙的红色旋律唱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