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西部网讯(通讯员 谢刚)认真组织学教活动、耐心做好信访接待、创编小戏剧本、发挥民协作用、打造出地域文史类节目《白话汉阴》,汉阴县文广系统的退居“二线”的干部转任非领导职务后不但没有退缩,还发挥了带头表率作用,他们“退”而不闲、“退”有所为,继续在主战场显身手。
“让一句乡音穿越时空勾起家乡浓浓之情;用一段白话连接历史讲述自已身边的故事”。听到这句话,很多汉阴人都会想到这是汉阴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地域文史类节目——《白话汉阴》。
“这个节目好看,说的我们汉阴本地话,讲的都是汉阴的文化历史,好多都是以前没听说过的,让我们又对家乡有了深刻的认识”,一位观众看着电视高兴地说。
穿着白色中山装、操着一口汉阴方言为我们娓娓道来汉阴历史文化的就是原汉阴电视台台长杨兴无。
2009年底,杨兴无转任为非领导干部后,按说应该享受一下清闲自在,安逸洒脱的日子了,但他并没有这样做。30多年的新闻工作生涯,让他变成了一个“汉阴通”, 掌握着一座沉淀埋藏已久的人文富矿“地质资料”, 杨兴无充分而自信的认识到,他独自掌握着一座沉淀埋藏已久的人文富矿“地质资料”。由于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发掘开发,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干自己的“最爱”了。他总结以后认为: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县级电视台与中央、省、市电视台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地域性。特别是作为明清时期多省移民的汉阴,有其特殊的地域历史与文化。正如自己在《白话汉阴补记》一文中说到:“汉阴乃秦陇之营商、巴蜀之歌舞、吴越之秀丽、湘楚之巫风、闽粤之海派,各处杂陈,相互公用,盖华夏之独有。”
作为一个老文化工作者,他一天也没休息,立即转换角色,用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主战场,2010年6月,采用汉阴方言摆“龙门阵”形式的新节目《白话汉阴》正式与观众见面。
在节目里,杨兴无抓住并选准一点,就是把汉阴人影影约约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的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来深挖、考证,将枝枝叶叶还原成大树,将破瓦残石恢复成屋宇雕像。经常看到他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背上背着摄像机走村串户,去搜集考证文史遗物,倾听乡村野老口述历史传说。
为考察汉阴的最早城池,他钻进大巴山深处,爬上鳌头山巅;为核实 “山之北水之南”汉阴名称之来历,他多次翻越凤凰山,丛汉阴漩涡逆汉江而上至石泉县城,直至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瓦当;为了一处古迹,一块残碑,一座孤坟,他冒着被毒蛇咬,野蜂蛰的危险,爬山寨、登古堡、钻棘丛,经常走在长满野草的奇驱山路上。每有收获,高兴得啥样的。尤其当他搜寻到陈独秀时隔20多年后第二次谈论沈尹默书法时;当他在一座老坟前找到“派衍文山”石碑后考证宋朝民族英雄文天祥是汉阴文氏的祖先时;当他寻访到民国年间汉阴大土匪的压寨夫人的后代时;当他在一座古庙发现了淸代汉阴县令钱鹤年畄存的摩崖石刻时;当他亲眼见到300多年前沈氏祖先移民汉阴带来的传家宝贝铜牛时,都兴奋不已,如获至宝。
为了搞好这档节目,杨兴无集策划、选题、编导、撰稿、主持、甚至摄像、监制多重角色于一体,到目前《白话汉阴》共播出40期,撰稿20多万字,搜集、拍摂、整理历史珍贵近千张。该栏目在参加全市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曾高票获得过一等奖。
现在《白话汉阴》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了汉阴人自己的一座“文化金矿”, 它不仅在传承着汉阴历史文化,更在抢救着汉阴的历史文化,在全县观众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和杨兴无一样,县文广局党委书记曾家一、副局长孙远秀从奋斗了10多年的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转任非领导职务后,都主动承担工作,在主战场上发挥特长。
转任非领导职务干部都是为党的事业奋斗多年,群众基础较好,经验丰富的“宝藏”,县文广局就为他们搭建了这样一个符合他们特长的工作平台,使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