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从“垃圾靠风刮,清洁靠雨冲”,到“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
从“涝池水,黄泥汤,大虫爬,小虫游,吃了就生病”,到“统一收集、沉淀厌氧、人工湿地、多级净化”。
……
凤县从2006年开始启动环境优化工作,经过几年努力,开创了具有凤县特色的农村环境整治模式,实现了农村环境的大改善。2012年该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2013年11月成为西北地区第一家顺利通过环保部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的县区;目前,全县9个镇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镇,实现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
模式一:垃圾处理“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
·平均五户一个垃圾箱·一个镇1-2个垃圾兑换超市·一组一个保洁员清扫覆盖率达95%
早上6时不到,当人们还在晨雾的笼罩中迷蒙酣睡时,杨宝琴和她的工友们便开始在凤州镇的大街小巷里挥舞扫帚,清理垃圾。5时起床出门,8时回家吃早饭,9时再返回工作地点……
自2007年凤县在凤州镇成立农村环保服务队开始,杨宝琴就一直坚守在环卫工人的岗位上,“上这个班,一来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二来街道有人打扫之后,一天比一天干净起来,我们看着也很舒心。”
“垃圾靠风刮,清洁靠雨冲。”这是过去凤县农村垃圾无人处理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0年,凤县推行“户分类、组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模式。即:农户自身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各组对农户的生活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各村将所辖区垃圾转运到镇(村)垃圾填埋场处理,各镇(村)在简易垃圾填埋场对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无害化填埋处理。
良好的运行模式,硬件设施需齐备,管理人员需到位。
近年来凤县集中财力、人力,使农村垃圾设施配置基本到位,管理人员基本到位。目前,凤县平均每5户1个垃圾收集桶、每组1名保洁员、每1名保洁员1辆清运车、1个镇建设1处垃圾填埋场和1-2个垃圾兑换超市。凤县共9个镇,目前已建成镇级垃圾填埋场7个,垃圾兑换超市15个,配备挂壁式垃圾清运车32台、垃圾挂斗200个,配备207辆垃圾转运车,配备垃圾桶2000个,购置保洁工具和工作服370套件。今年,凤县要求确保清扫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在凤县,农村生活垃圾被分为四类:易变质的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
根据这四类垃圾特点,提出了“易变质沤肥还田、不可回收无害处理、可回收资源综合利用、有毒有害定点处置”的处理模式。
凤县环保局生态科的李伟告诉记者说:“村民将菜叶、瓜果枝等易变质有机垃圾,收集沤肥,借助堆肥高效微生物菌剂分解腐化20天左右后,作为有机肥还田;废纸箱、废铁、饮料瓶等可回收资源化垃圾,收集到垃圾兑换超市后,根据废品的价值来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砖块、瓦片、灰土等不可回收垃圾,直接在镇垃圾填埋场压实、消毒、整平;废旧电池、塑料、农药瓶等有毒有害垃圾,也可回收到垃圾兑换超市,集中进行处理。”
家住凤县黄牛铺镇的刘大姐说:“现在说起来还真有点不好意思,以前没有环保意识,都是将垃圾随便乱扔,一到夏天蚊蝇乱飞,在有风的季节,垃圾更是满天跑。现在有了垃圾桶,有了保洁员,你看看,路上多干净。”。
记者在凤县凤州镇采访时,看到一个挂着“垃圾兑换超市”的门店,不时有村民抱着“垃圾”进店兑换。老板告诉记者,暑假到了,在宝鸡市居住的一些老人回到老家将屋里收拾的废品全部都拿来兑换生活用品了。记者从老板的废品兑换记录里看到,不仅有兑换洗衣粉等生活用品的,还有兑换冰淇淋、饮料的,根据垃圾的价值再补上一些差价,村民就可以进行任意商品的兑换。
今天,走在凤县各个村落,昔日“垃圾靠风刮,清洁靠雨冲”的景象再也看不到了。
模式二:污水处理“统一收集、沉淀厌氧、人工湿地、多级净化”
·22个人工湿地出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年底村庄排水管网覆盖率将达到80%
没有排水管网,一直是各地农村污水治理的一大诟病。
凤县环保分局局长金鑫告诉记者:“农村的生活污水多以‘灰水’为主,如果按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标准进行建设,不仅投资大,成本高,而且农村排水量小不稳定,可能导致处理设施无法正常运行。”
解决农村污水问题,必须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发挥群众的智慧。
通过认真的调研,凤县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了多级净化人工湿地为主,地埋式微动力一体化A/O处理设施为辅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案。
散居户生活污水处理经过三格式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预处理,再通过管网进入格栅、沉淀池后进入周边人工湿地,利用土壤和植物脱氮除磷,可在湿地、坑塘上种植大型挺水植物,起到固定床体表面、提供良好过滤条件的作用。
人口集中区的生活污水,污水首先经化粪池厌氧消化降低有机物负荷。化粪池的出水经过管道收集至污水处理站。经格栅去除杂质后自流进入调节池,调节池中设提升泵将污水提升至膜池,膜池里包括细格栅和反应器,最终由抽吸泵将处理水排出系统。
在东河桥村的污水处理场,李伟讲解到:“生活污水通过980余米污水管网收集后,经过格栅池、沉淀池的过滤,进入厌氧池,利用厌氧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再经过沉淀池排入大面积的湿地,通过沙土过滤以及芦苇等植物根系的吸附净化后排放。”
走进水草茂盛的人工湿地,李伟告诉记者,这个地埋式污水处理工程是比较早期的,虽然设施简单,但是效用非常明显,出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平常也不需要人去管护,只需要定时清理沉淀池里的淤泥。
凤县石窑铺村的一个村民说:“以前村里都有大小不一的涝池,这些涝池里的水可以用来浇水灌溉,村民还将生活中产生的灰水直接倒入涝池。”
这些涝池里的水就是城市人眼中的污水,可是在农村人看来那就是地地道道的“肥水”,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村民习惯将污水积攒在涝池里,用以灌溉。可是这些涝池大都是随随便便挖的一个泥坑,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涝池既会让水下渗,又隔绝了地气,所以涝池水极容易变臭,又不卫生,成为各种疾病的重要染源。于是也就有了“涝池水,黄泥汤,大虫爬,小虫游,粪尿臭,不卫生,吃了就生病”的俗语。如今有了经济实用的小型人工湿地,涝池已逐渐成为历史。
资料显示,通过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目前凤县已建成镇、村级污水处理设施24个(其中人工湿地22个,地埋式处理设施2个)。目前,凤州镇的桑园村、苍坪村,红花铺镇草凉驿村、石窑铺村,河口镇河口村5个人工湿地和红花铺村地埋式污水处理工程已全面完工,正在进行绿化和后期美化提升。
据悉,2014年凤县继续要求建设农村村庄排水管网,到年底排水和覆盖率达到80%。同时在黄牛铺镇和唐藏镇的新型社区、公路沿线各村,因地制宜建设投资小、效果好的人工湿地式污水处理设施。
模式三:美化环境“绿化点缀、靓化提升、文化增色”
·年底村庄绿化覆盖率将达到25%·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一村一景
东河桥村是公路进入凤县第一村。
清新舒适的空气,干净整洁的村庄,潺潺流动的湖水,是东河桥村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凤县,东河桥村的美丽并不是一个例外,从2006年开始,凤县一直在为美丽乡村而努力。
“前几年进行农村环境整治时,我们都是最朴素、最简单的做法,以净化为先,以打扫干净为主。”凤县环保局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这个最简单的方法却最有效,当凤县以整治脏乱差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抓好“八清”(即清理柴草堆、土粪堆、垃圾堆、污水、公路沿线卫生、河道卫生、室内外卫生、铁路沿线卫生)和治理“三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后,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保证村容村貌整洁的同时,还不断丰富绿色凤县内涵,全面实施以村庄、庭院、旅游景区和生态主题公园为点,以316国道、212省道、双唐红公路、凤太路、酒茨公路五条生态路为线的生态绿化、美化、亮化、造林造景工程。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一村一景、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花中”的农村生态园林格局。
据悉,2014年凤县将切实抓好重点区域绿化、经济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和经济林,力求年底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0%。
刚进草凉驿村,记者一眼就看到了村民的“微笑墙”,一个个朴实的笑脸就像花朵盛开在西府大地上。这样的文化墙也是凤县用文化为“美丽乡村”增色的一大举措,在有条件的村庄要实施房屋建筑和连片墙体美化,统一色调粉刷,建设文化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凤县草凉驿村采访时,记者遇见了已经70多岁的罗大爷,罗大爷告诉记者“美丽乡村不光要看着美,也要住着美,我现在就觉得我在这住着特别美。”要住着美,就要加快公共厕所、道路、路灯、休闲场所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村庄服务功能。凤县这几年也一直在做这样的努力,不断结合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镇区、道路、村庄、庭院靓化美化工程,因地制宜将村组边角地、空闲地改建成游园广场。
整齐划一的徽派民居,晾晒在广场上的红色花椒,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绿意盎然的美丽庭院,笔直站立的太阳能节能路灯,无一不在彰显这几年来凤县农村环境整治的丰硕成果。在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的全面推进中,凤县的村庄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在“美丽陕西”的蓝图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