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敦,大也;煌,盛也”。说起敦煌,鸣沙山的风鸣笛响,月牙泉的如诗美景,“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人感慨,都令这个地处丝绸之路南北线节点的西部小城闻名遐迩。
而最令敦煌久负盛名的,当然是莫高窟。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始建于公元366年的莫高窟全长1600多米,492个洞窟连绵耸立,3390尊彩塑、4.5万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中国文化艺术史上最璀璨的霞光。
7月26日,“丝绸之路万里行”媒体联盟来到甘肃省敦煌市。参观莫高窟前,记者先在数字展示中心观看了“数字敦煌”的展示片。硕大的球幕电影院,10个特级洞窟的数字3D全息影像、彩塑和壁画皆栩栩如生。莫高窟游客中心游客服务科科长张世军介绍:“‘数字敦煌’采用鱼眼摄像机拍摄,可以达到8K的显示效果,观看展示片后再去看洞窟,能有效优化莫高窟的参观流程。”
195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成立,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列入国家重点议程。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的樊锦诗来到了莫高窟,从一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到敦煌研究院院长,半个世纪之久的保护和坚守,使她成为当之无愧的“敦煌女儿”。
26日上午,樊锦诗坐在敦煌研究院文物陈列中心的复制洞窟中,叙述着“数字敦煌”和莫高窟文物保护新模式的点点滴滴。她举出一组数据:“1979年莫高窟开放时,年游客量1万人;2012年就达到了80万人,对洞窟的保护提出了极大挑战。数字敦煌的初衷,并不是关闭莫高窟,而是改变原有的参观模式,将对洞窟历史文化的了解体验和对文物的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
未来,“数字敦煌”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个性化的体验,喜爱“飞天”艺术形象者,可以看到拍摄的最精华的“飞天”壁画;编剧、作家们可以欣赏专门的故事类壁画。“无论身处哪行哪业,中国人都要了解、传播敦煌的文化和历史,传承莫高窟文化的灵魂。”樊锦诗如是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