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被拆之前的“粮食三门市”大门。
近日,经过北大街的市民发现,位于北大街391 号、有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铁栅栏大门、顶着红五角星的“粮食三门市”建筑被夷为平地,这个承载了老榆林人凭粮票排队买粮的建筑已悄然从人们眼中消失,也宣告这个作为计划经济时代标志建筑的使命结束。
“粮食三门市”承载市民记忆
7 月25日记者赶到现场,从彩钢板向内望去,里面已没有建筑物。53岁的白师傅是北大街住户。他告诉记者:“从解放后,粮食三门市就一直担负给居民销售粮食的任务。那个时候买粮要拿粮本,当时我们家8 口人,但全家每个月也就200 多斤粮,根本吃不饱。我们兄弟4 人各有一个玉米馍吃,到我妈就只有稀米汤了。就这样,去门市买粮是全家最快乐的日子,老老小小齐上阵,去三四百米之外的‘粮食三门市’背粮,要背3 次才能把粮食背完。工作人员在粮本上登记盖章后,这个月的粮就买完了。累是累,但是非常高兴。”
现年78岁的白筮英老人说:“ 我是绥德人,因皮革厂招工我来到榆林。屈指算来,也有60多年了。我有一儿三女,虽然女孩多,当时每月150 斤的粮食还是不够吃。那时候就多吃些副食,如白菜、土豆做的糊汤汤。”回忆以前的故事,老人有很多话想说。“ 吃不饱也没办法,这是当时的统一政策,人人都要遵守。那时按比例供应粮食,工人干部还能有15% 的白面,普通市民只给供应10% 。延安情况比榆林好,西安情况比延安好。延安供应50% 白面,西安80% 。当时我岳父是医生,无奈之下偷偷托病人在西安买些细粮回来。”
“粮食三门市”的前世今生
据《榆阳区粮食志》记载,“ 粮食三门市”建于1958年,占地2945平方米,有19孔仓窑,在城区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3 个粮食门市中占地面积、仓窑数、仓容体积、仓容储量均为最小。记者从粮食部门了解到,1955年8 月,国务院颁布《市镇粮食供应暂行办法》。 榆阳区对国家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职工实行定量供应;对城镇非农业人口按劳动强度、年龄、不同地区的消费习惯,实行分等定量供应。同年8 月起,榆阳区市镇居民口粮分等定量供应。其中对粮食按照体力劳动者、学生、干部职工及脑力劳动者、集镇居民及儿童等分8 类20等级,供应不同数量。1990年以后加工糕点、馒头等熟食品,实行议购议销政策。1998年6 月,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以及省、地实施意见,“ 粮食三门市”更名为榆林市北城区粮食收储公司,后又变更为榆林市北城区粮油购销公司。2005年,北城区粮油购销公司退出国有序列,“ 粮食三门市”被拍卖。
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因其独特的灰砖结构以及建设时代印记,有些游人还在“粮食三门市”的门口拍照合影。“要是能利用原貌建成一个有历史记忆的主题背景旅游点也许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