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陕西“文化强省”建设,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活力,通过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带动了各大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门类相对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显著提高。近日,丝绸之路成功申遗为陕西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此,本报推出“风生水起——文化陕西发展正当时”系列报道,以弘扬陕西文化,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制造良好舆论环境。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曾几度让陕西站在文化发展繁荣的潮头,如今,时代的步伐再次将文化陕西推向更高的发展浪潮。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精心谋划的“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为陕西文化发展营造了最具优势、最具活力的黄金时期。假借东风,陕西正以崭新的姿态,大步流星地从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向实力雄厚的文化强省完美跨越。
改革促进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改革是文化发展繁荣的强大内动力。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三大步,我省分别完成了省市县三级以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为重点的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涉及全省427家单位,2.94万余人。2012年又完成了西部网和首批68家非时政类报刊单位的转企改制任务。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有效地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相继组建,一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开工,一批有影响的文化精品相继涌现。2008年至2013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从186.65亿元增至643.4亿元,年均增速达27%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55%增至4%,文化产业发展已全速驶入快车道。
经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我省培育了一大批文化市场主体,为陕西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省已组建成以陕西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西部电影集团、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广电网络产业集团、陕西日报传媒集团、陕西演艺集团、陕西旅游集团、陕西体育产业集团、华商传媒集团、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等十大国有重点文化企业集团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印刷包装、创意动漫、广告会展、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门类相对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
政策保驾护航,打通发展路径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强省”建设,出台一系列保障和促进陕西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通过《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充分使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科技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构筑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板块联动,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为发展重点,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格局,推动陕西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陕西省“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中,突出陕西三大区域特色;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娱演出、创意动漫、民俗文化六大行业;规划建设周秦汉唐等十大文化园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挥其产业集聚和孵化功能;依托陕西科教优势,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集成应用高新技术;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和版权交易体系;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中小城市商业影院和社区影院。
为了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推动文化与金融融合,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陕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指导意见》,举办了“中国(陕西)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引起社会各界对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广泛关注。随后,又开展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银企合作推进活动”,达成各类合作项目103个,涉及79家文化企业、60家金融单位,项目总金额303.1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39.4亿元。
同时,我省在财政与税收两个方面向文化产业大幅度倾斜,一方面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采取减免、优惠税收等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2012年7月,陕西省出台《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建立文化企业奖励激励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六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系列量化的财税金融优惠奖励政策。201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从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担保补贴、保险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实施土地倾斜政策,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放宽注册资本限额等方面,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扶持优惠力度。
从财政到税收,从金融到土地,从国有到民营,从省直到地方,我省出台的一系列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操作性强的利好政策,为陕西文化发展搭起了“绿色通道”,有力地促进了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精品打响品牌,开拓发展局面
精品创作是发展壮大陕西文化的生命力。近年来,我省深度挖掘优秀文化底蕴、内涵,在文学、影视、出版、演艺等各个领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文化精品,成功打造了“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陕西旅游演艺”等一批极具人气的陕西特色文化品牌,为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巨大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以来,我省共有300多个文艺项目、作品、文艺团体或个人,在国内外各大赛事中获奖,其中140多项作品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或进京汇报演出。
从大型电视纪录片《大秦岭》、《望长安》、《大鲁艺》到电视系列片《陕北启示录》、《陕西正年轻》;从红色革命剧《关中枪声》、《保卫延安》、《西安事变》到历史题材剧《大秦帝国之纵横》、《聂荣臻》、《渗透》;从民俗剧《陕北汉子》、《青木川》、《盘龙卧虎高山顶》到都市生活剧《幸福满满》、《小麦进城》、《我在北京挺好的》;从电影《白鹿原》、《钱学森》、《德吉的诉讼》到《纺织姑娘》、《盲人电影院》、《郎在对门唱山歌》……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其中有40多部影视精品在央视播出,不仅创下了一年内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省级影视作品的记录,更是斩获金熊、华表、飞天、白玉兰等多项国内外影视大奖。此外,紧跟时代步伐,在微文化流行的当下,我省出品的微电影《带着扑克上路》和《天堂的声音》也为文化陕西赢得了新的荣誉,注入了新的活力。“西部影视”已然成为文化陕西的领头羊。
传统与创新齐头并进,精品剧目促陕西戏剧再创辉煌。电影《白鹿原》的火热上映,为濒危的华阴老腔这一珍贵的原生态戏曲曲种赢得了新生。随着老腔这支“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唱响大江南北、登陆央视春晚、走出国门展演,陕西地方戏曲也随之萌生发展新机。创新是进步的源泉。近年来,被誉为“西京三部曲”的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大型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和《西京故事》一经推出,就荣誉满身。其中,《迟开的玫瑰》荣获第九届“文华大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重大奖项;《大树西迁》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西京故事》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连获第十届、第十四届“文化大奖”……而且,这三部大型剧目还同时获得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同一个院团演出、同一个作者创作、同时获奖,这在中国现代戏研究会历史上尚属首次。这些精品剧目曾多次进京献礼演出,被全国多个省份、多个剧种、多家剧团移植排演,并且屡次出访欧、美、亚各国,长演不衰,在为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也让陕西文化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注目。
陕西书画历来备受关注,尤以黄土画派、长安画派更是曾在全国引起轰动。2011年,“长安精神——陕西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2013年,由省美协主席王西京创作的长18米、高近4米的巨幅山水画《黄河,母亲河》,作为建国64周年献礼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同年,省书协副主席王蒙也为人民大会堂量身创作了宽2.84米、高3.10米的巨幅书法作品《赤壁怀古》。同年一连两位陕西书画名家的作品相继亮相人民大会堂,不仅是陕西省文化艺术界的一大殊荣,也为“书画陕军”崛起吹响了冲锋号。
除此之外,演艺界的《长恨歌》、《大汉苏武》、《延安颂》,文学界的《白鹿原》、《秦腔》、《带灯》、《手铐上的兰花花》,出版界的《四部文明》、《西路军》、《梦跟颜色一样轻》、《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丛书,曲艺界的“青曲社”、“珍友社”等多个领域、多项文化精品、多个文化团体都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了陕西文化品牌,为文化陕西发展繁荣开拓出广阔的新局面。
在新的历史命题中,一支全副武装的“文化陕军”正全面集结,以其昂扬的斗志、雄厚的实力全力推进陕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风生水起,文化陕西发展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