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昨日上午,广仁寺的仁钦上师为菩提树浇水 记者 陈团结摄
昨日凌晨零时,一棵直径58厘米、高16米的印度百年菩提树,在移栽福建过渡3年后,途经闽、赣、鄂、陕四省,跋涉2000多公里路程,最终落户西安广仁寺。
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顿悟成佛,菩提树因此被视为佛教圣树,又名智慧树。
2011年从印度迎请回国“暂住”漳州适应3年
18日晚10时许,在三位居士的护送下,一棵从印度佛教圣地菩提伽耶迎请而来的菩提树,顺利抵达广仁寺。
由于这棵树直径58厘米、高16米,顺利进寺非常困难。在菩提树专家的指导下,动用10吨大吊车,操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控制着20米长的吊臂,将这棵圣树从寺庙围墙外,直接吊入寺庙院内,于昨日凌晨零时正式栽种,用时3个小时才栽种成功。
负责迎请和护送菩提树的黄居士说,因为栽种菩提树时,必须保持其原先的朝向,加上树体较大,必须借助大吊车,因此栽植用时3个小时。
黄居士说,2011年,他从印度佛教圣地菩提伽耶将这棵菩提树迎请回国。因其是热带大型乔木,需要逐渐适应西安的气候,因此迎请回国后,先在福建漳州专业的菩提树苗圃种植基地移栽过渡了3年,现在才迎回广仁寺。
黄居士说,17日中午12时整,这棵菩提树正式从福建漳州启程,他们用一辆车厢长20米、载重25吨的大卡车拉着菩提树,途经福建、江西、湖北、陕西四省,跋涉2000多公里,用了34小时才抵达西安。
为防菩提树根部泥球开裂,他们一路上车速保持在每小时50公里左右。每行300公里,他们还要为菩提树浇一次水。
昨日上午举行安奉仪式 三四年才能完全适应
黄居士介绍说,菩提树是印度国树,属热带大型乔木,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树皮灰色,平滑或微具纵纹,冠幅广展。喜光,不耐阴温,喜高温,抗污染,要求土壤肥沃,阳光充足。浇水要求见干见湿,一次性浇透。
黄居士说,西安与热带雨林气候相比,温度低很多。因此,把菩提树迎请到广仁寺,并使其成活、生长顺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在菩提树正式移 栽来之前,寺内僧人经过细心探索,请教专家,已经有了培植菩提树的方案,移栽后连续三年冬天,要为其量身搭建保温棚,以助其度过寒冬。3-4年时间,这棵 菩提树便可适应西安的气候,此后过冬不再需要保温棚。
黄居士说,这棵菩提树刚栽种不久,不宜暴晒,因此,僧人已经着手为其搭建遮阳棚,预计今日便可搭建成功。
昨日上午9时,在广仁寺这棵新栽菩提树前,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仁寺主持仁钦上师和众僧,为这棵菩提树举行了隆重的安奉仪式。
仁钦上师说,这棵菩提树是目前我省唯一一棵由印度引进的、树龄最大的菩提树,也是目前我省境内最高最大的菩提树,希望此圣树为古都西安带来瑞气。华商报记者赵国强
数说移栽
整个过程耗时3年
因菩提树为热带大型乔木,先在福建漳州种植3年适应
运到西安用了34小时
一路车速每小时50公里左右,每300公里就要浇一次水
栽植用了3个小时
栽种菩提树要保持原先朝向,树体大借助吊车才完成
适应至少还需3年
移栽完成后连续3年冬天,要为菩提树量身搭建保温棚
延伸阅读
菩提树在我国
菩提树叶片呈心形,前端骤然变得细长似尾,被称作“滴水叶尖”,十分俊俏,如做成标本,那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被称作“菩提纱”。据考 证,中国原来没有菩提树,它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 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中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广州海幛寺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 菩提树引入后,最开始多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一带,但现在北方多省也有菩提树,其中最有名的是辽宁葫芦岛觉华岛上的四棵菩提树。
菩提树与佛教
菩提树似乎天生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 他年轻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 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定之为国 树。
相关的佛偈典故
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当属大弟子神秀。弘忍渐渐老去,为在弟子中寻找一名继承人,他就 让大家都做一首佛偈(有禅意的诗)。神秀就在寺院墙上写了一首“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第二天大家看到这个佛偈时都说好,厨 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也听到了大家的议论,于是他也做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这个佛偈后,认为慧能已顿 悟,最终将衣钵传给了他,是为六祖。
实习记者: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