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假如时光倒退几十年,逢年过节买一支胡魁章毛笔,研一砚墨写一幅字,曾经是老沈阳人眼中奢侈的“时尚生活”。而如今,已有191年历史的胡魁章笔庄“蜗居”小巷,凝聚五代传承人心血的制笔工艺也恐面临失传。“现在,写书法仅仅是少数人的爱好,毛笔更是成了稀有的收藏品。”胡魁章笔庄朱经理无奈地说,“制笔工艺枯燥,年轻人不爱学,难寻传承人,5年后恐怕‘一笔难求’了!”
历史:曾为御用毛笔,如今“蜗居”小巷
胡魁章毛笔是中国北派制笔的代表,与上海周虎臣、北京李福寿并称“中国三大名笔”,也称中国“毛笔三杰”。胡魁章笔庄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曾在北京琉璃厂、长春、四平都开设分号,咸丰年间被奉为御用毛笔,是现今中国唯一一个全部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遵古法量产的毛笔,人们亲切称之为“制笔工艺的活化石”、“活着的古董”。
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颇费周折,在中街故宫附近的一条小巷里找到了胡魁章笔庄。“现在买毛笔的人少,但我们‘酒香不怕巷子深’,老顾客、书法爱好者和收藏爱好者常常光顾。”朱经理说,胡魁章笔庄曾经门庭若市,进门买笔的队伍足足能排上几十米,“那时候一开门,每次放进去10个人,买好出来后再放后面的人进去……”
传人:每天与收音机为伴,手磨出老茧
一台老旧的收音机,一个案台,两把椅子,60岁的张国茹和50岁的李世美对面而坐,一个操作“干桌”,一个操作“水盆”,这一坐就是30年。她们是胡魁章制笔工艺第五代传人,也是如今仅存的两位制笔艺人。“没有出家心,做不了狼毫笔”,两位师傅深知,制笔工艺需要耐心和虔诚才能学成。“我只会干活,她只会水盆,彼此互不相通,合作才能制出一支笔。”张国茹师傅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由于制笔工艺精细纯手工,每天的产量仅10支左右。“制笔工作枯燥得很,天天面对毫毛,只有收音机为伴。”张师傅制笔30年,握工具的右手磨出厚厚的老茧,“想把老茧去掉,恐怕得做手术,做完还得长,做它干啥!”张师傅说。
担忧:难寻传人,5年后恐“一笔难求”
朱经理告诉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胡魁章的毛笔所用的狼毫是采自野生的鼬鼠(黄鼠狼)的尾毫,虽然狼毫笔众多,但是只有在东北地区所产的狼毫是赤红色,毫针长而健,而且对狼毫的采选时间和细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有时一根尾毫,连做一支笔都不够。但原材料不是最大的问题,令人犯愁的是难寻传承人啊!”朱经理告诉记者,工作枯燥,待遇一般,再加上民间工艺发展前景不好,很多年轻人都难以静下心来投身其中。“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两位师傅年事已高,精力有限,如此下去,恐怕5年后技艺就得失传,胡魁章毛笔将‘一笔难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