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 黄晓凯
据《齐鲁晚报》报道,7月11日7时39分,由齐鲁晚报冠名的济南至烟台的K8293次“齐鲁晚报”列车准时从济南火车站开出,在浓郁的齐鲁晚报文化氛围中,1280名旅客踏上了愉快的旅程。
列车冠名在我国并不算是新鲜事,过去就有北京至长沙的T1/T2次列车冠名“湘泉号”、北京至昆明的T61/T62次列车冠名“玉溪号”、天津至上海的K33/K34次列车冠名“五粮液号”等。企业利用列车这种流动性强、知名度高、人气旺盛的载体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推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一举两得的行销手段。
过去的冠名赞助,多为地方政府、烟酒企业的形象宣传,财大气粗且“铜臭味”十足,在当前动车全面禁烟的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此次“齐鲁晚报”号列车的开行,与之前的冠名案例相比有了新的亮点。铁路部门选择与文化产业的联袂,是创新改革思路、横向整合行业与市场资源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利用文化产业的深度来提升铁路市场化的商业价值。
知名企业与铁路部门的协作,开启了“铁老大”的市场化大门,不仅全面推进行业间的深度融合,更实现互相交流置换各自优势资源达到互补双赢。笔者乐观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铁路将放开步伐,大力支持现代服务、电子商务、旅游文化、物流贸易等朝阳产业,在开放合作、投融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等软环境方面探索铁路发展的新模式。
作为传统国企,铁路理应敢于先行先试,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学会点石成金,在保障安全、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同时,挖掘行业利润增长点,形成与市场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面向开放的市场化进程,铁路部门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懂得寻求行业楷模、形象健康、信誉度好的企业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双方的美誉度,亦符合铁路作为公共服务行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