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鸠摩罗什圆寂后,葬于秦岭脚下的草堂寺。
新疆库车克孜尔石窟前树立的鸠摩罗什像,这里是他的故乡。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位于秦岭山脚下的户县草堂寺,因终年弥漫的烟雾而闻名,并被列入“关中八景”。在缭绕的雾气中,一位十六国时期的“世界公民”便长眠于此,他是这座寺庙真正的创立者,如今却尴尬的成为了配角。
他叫鸠摩罗什,职业是译经师,而草堂寺则是后秦的君王为他修建的工作场所。在这里他带领着众弟子,将天竺的经典译为汉语。比如著名的《妙法莲花经》、《阿弥陀佛经》,便是他的劳动成果。后人也因此将他与真谛、玄奘和不空,并称为古代四大译经师。
十六国时期的“世界公民”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母亲是龟兹人,他的诞生本身便是丝路开通后各民族交融的产物。信佛后,长期住在武威和长安,先后服务于三个政权(龟兹,后凉和后秦),从事中西文化交流的工作。所以对鸠摩罗什而言,已经没有了国籍的概念,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公民。
鸠摩罗什七岁出家时,每天已经能背诵三万二千字的经文,号称“日诵千偈”。后来“出国留学”,遍访天竺各地名师大德,课业精进不少。初修小乘,后修大乘,二十来岁便已名扬西域,每次讲经说法,西域诸王都云集于座前。
而早在鸠摩罗什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他的母亲便说他将来要肩负起向东方传播佛法的重任,而这样的预言没过多久便成为了事实,只是整个过程异常的曲折艰辛。
三个政权间的鸠摩罗什争夺战
即使那个时代通讯远不如如今发达,但鸠摩罗什的赫赫大名还是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长安,传到了前秦君王符坚的耳朵里。
古今中外爆发了太多“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战争,但为了一个和尚而劳师远征,鸠摩罗什怕是史上第一人了。
前秦建元十七年,符坚派遣大将吕光统帅大军征讨龟兹。但在出征前,符坚特意交代吕光,称这次战争只因为自己听说西域有一位叫鸠摩罗什的大师,他深解佛法,擅长阴阳之理,是后学的宗师,是国家的大宝,如果战胜龟兹国,要赶快护送他返国。”
还没有等到鸠摩罗什抵达长安,符坚便因为淝水之战失败而自杀。前秦的灭亡,让正在回师途中的吕光在武威就地称王,建立了后凉,同时扣押了鸠摩罗什。
为了夺回高僧,取代前秦的后秦政权兴兵西伐后凉,并于鸠摩罗什58岁这年,将他迎到了长安。
三寸不烂之舌 一个高僧的荣耀
鸠摩罗什始终没有忘记母亲当年的要求,在被吕光扣押期间,便开始自学汉语,这也为日后的译经工作打下了基础。到了长安之后,便率领着众弟子开始“疯狂”的翻译各类佛经。
在圆寂之前,鸠摩罗什向僧众告别说:“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我自认为愚昧,忝为佛经传译,共译出经三百余卷,只有《十诵律》一部尚未审定,如果能保存本旨,一定没有错误。我希望所有翻译的经典,能够流传于后世,而发扬光大。如今我在大众面前,发诚实誓愿──如果我所传译的经典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后秦姚兴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在长安圆寂。巧合的是,当遗体飞灰烟灭之际,只有舌头依然如生。所谓“三寸不烂之舌”,也正应了鸠摩罗什生前的誓言。
相关报道:
不为人知的丝路:一枚金币背后的国际风云
货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作为文物大省的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展线上当然少不了各个时期琳琅满目的货币。从贝壳到秦半两,从汉五铢再到开元通宝……在这中间有一枚金币格外的特殊——圆形却没有方孔,正面雕刻着两个外国人的半身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