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瓯江畔静卧的浙西南小城龙泉
编者按:这里是瓯江,这里有你未曾发现的文化“遗珠”。八百里瓯江从龙泉山奔涌而下,流经了大半个丽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瓯江可以说是丽水的“母亲河”。而在瓯江的源头,1600余年的龙泉青瓷文化就是瓯江文化中闪耀的一个。仲夏之际,我们探访龙泉,倾听人与青瓷相依相守的故事,记录当下的种种努力,只为瓯江文化当下的传承与发展,续写人与青瓷的千古情缘。
浙江在线7月15日讯(见习记者 杨光)距龙泉市区32公里,有座“千年窑火”烧成的小镇——上垟。这里自古便为龙泉青瓷生产、贸易聚集之地,商贸繁荣,数百年不衰。对于龙泉千年的青瓷文化来说,它的发展史正如最纯正的“梅子青”色:雨过天晴。
在小镇中心,一座并不起眼的建筑门前,“曾芹记”三个字静静地刻在一块石头上。这看似平常的店铺字号,蕴藏着一个家族七代人和青瓷古龙窑结下的不解之缘。
曾芹记古龙窑
【一】传承
凌晨4点,天还没有亮,在起伏的鸡鸣声中,“曾芹记”古龙窑在氤氲的白色蒸汽中醒来,曾世平和他的伙计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检查泥胚,再次清点即将入窑的上千个匣钵和烧窑的柴火,沿着阶梯,曾世平仔细地对古龙窑做着最后的巡视。
装窑
“龙泉青瓷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釉色,独特的釉色是龙泉的水土赋予的,一定要‘原矿配土’的龙泉青瓷才能原汁原味。”对于青瓷,曾世平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经过近三个月的筹备工作,他将用传统工艺和这座古龙窑,再烧制一批青瓷。
八个人不断在窑边添火,在高温中连续工作40个小时。通过观察火焰的颜色,将木柴通过投柴口投掷窑内,直到温度烧到1300多度。烧窑的时候,这座全长32米,傍着山坡从下而上建的龙窑,漫山云蒸雾绕,远远望去,就像一条腾空飞去的长龙。
这口古龙窑,在曾家人手中已持续烧了170多年,连同制瓷工艺一起,传到曾世平这个40多岁憨厚大汉的手中,整整七代人。
烧窑
【二】浴火
尽管在历史上,龙窑是最先进的窑,但对于现代生产方式来说,却显得“格格不入”。
“传统古龙窑的生产能力不高,液化气窑只需要10个小时即可烧成的瓷器,它可能要烧上三五天甚至更久,而且成品率只有20%到30%。”望着龙窑一侧堆积如山的废品,这个憨厚的汉子抹了下额头上沁出的汗水,顿了顿声音说。
龙泉青瓷曾芹记第七代传人曾高平
“但是用传统工艺烧出的青瓷,无论是釉色还是胎质,与气窑完全不同,敲击发出的声音厚实、低沉,更接近于古瓷,尤其是釉面的‘玉质感’是气窑产品完全达不到的。”不难想象,含蓄、玄妙、深邃又神秘的龙泉青瓷,是经过多少道工序和汗水,才得以展现在世人眼前。事实上,也正是这种温润如古玉一般的质感,造就了龙泉青瓷自古以来的名声。
“无论再难,青瓷的传统工艺都不能丢掉。这不仅是传承,更是责任!”在几天的接触中,这是曾世平重复最多的一句话。
虽然国内大多数陶瓷产区都早已采取团队作战,流水线化作业,但在这里,从选料到炼泥,再到手工拉坯以及最后的烧制,全部由手工默默地完成全部创作流程。这样的做法在其他产区可能是“异数”,但在龙泉却是普遍现象。对于青瓷,曾世平和龙泉其他人一样,有种说不出的执着和感情。
龙泉青瓷博物馆
【三】涅槃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深沉、优雅、含蓄的龙泉青瓷将青瓷美学推向了历史的新高峰。
作为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在长达1600多年的时光里,龙泉的窑火虽然时有微弱,却从未熄灭。2006年,龙泉青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眼下,在龙泉,大师园、青瓷博物馆和中国青瓷小镇等一个个青瓷产业基地已落地开花。“青瓷企业559家,青瓷从业人员达13000多人,2013年青瓷产值达14.86亿元,并将以年均22%的增幅增长……”一度曾几近荒废的龙泉青瓷,而今已成为丽水市最具规模特色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浙江省集聚发展31个文化创意园区之一。
“青瓷文化是龙泉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和标志性产业,更是瓯江文化的代表。”在谈到青瓷的未来时,龙泉市旅游局局长曾高平眼睛里写满了憧憬。预计到2016年,国内首家中国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便会在龙泉正式建成。
瓯江源头龙泉山凤阳湖
朝代更迭、珍品流失、工艺失传——几乎每一个被认定为“非遗”的项目都面临过各种困境,龙泉青瓷挺过来了。瓯江源头的水土是自然赐给丽水的人间仙境,而龙泉人用这方水土创造出的“青瓷文化”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龙泉青瓷文化所泛出的“青色”光泽,是东方古国文化中推崇的自然与和谐,更是这世间难得的执着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