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古老的编席技艺在农耕社会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应用于建筑、家居、粮食贮存等方面,还与唐以前席不正不食的礼仪习俗相关。上世纪80年代以前,编席子一直是户县秦渡镇谷子硙西东村群众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渠道,但随着土炕被席梦思床替代,席子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导致这门手艺已经到了濒危失传的地步。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着手对民间编席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7月14日上午,记者来到户县秦渡镇谷子硙西东村,58岁的鲍恒武正坐在自家院子里用羽刀将一根根芦苇破解成三瓣的篾子,坐在他对面的鲍中海用羽夹清捋苇蔑子表面的叶子和其他杂物。67岁的鲍中海说,“今天闲着没事干,发现旧房还存放着两捆芦苇,就拿出来和恒武回忆一下编席子的经历。要不然,这门手艺就要失传了。”
破解完芦苇以后,鲍恒武和鲍中海把苇篾子拿到大门外的水泥路上铺展开,接着从屋后推过来一个碌碡,反复在苇篾子上碾压。当苇篾子被碾压得像面条一样平展、柔软时,鲍中海气喘吁吁地说,“好了,再不敢碾了,再碾就不结实了。”这时,他们俩又将碌碡推回后院,抱着碾压好的苇篾子来到鲍恒武家的客厅。鲍恒武有点激动地说,“让我先来给咱打底子,时间长没干这活了,手都痒痒得不行了。”编席技艺面临失传席梦思床替代席子失去﹃用武之地﹄编席子养活一家人
老哥俩说着笑着逗完趣之后,鲍恒武若有所思地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村分成了农业组和副业组,副业组主要工作是编席子,一天下来一个人编一张席子挣12个工分,年底结算时,一个工分5毛钱,收入比农业组多。一个月下来要比在机关单位和厂矿企业上班挣得多。当时,村里有一个人在县城当老师,一个月工资才29.6元,由于家里负担重,辞了教师这个职业,回家编席子来了。
到了八十年代分产到户以后,他们家家户户忙完地里的农活以后,全家人就编席子、卖席子,一张席子卖8元钱,一年能编200多张席子。九十年代后期,农村的土炕被席梦思床取代了,席子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可有些地方还是有人买席子,现在一张席子的身价已经超过200元了。
价钱虽然很高,可是村子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几乎都没见过咋样编席子。如今,在农村市场中,很难寻觅到新编的篾席了,并且会编篾席的村民也不过百人,且都年过半百了。一直关注编席技艺的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说,编席子技艺必须得尽快保护起来,他目前正在做这项工作,争取将其列入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