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我们社区临近二街,大多数问题都是商业扰民,不是商业垃圾难处理,就是巷道车辆太拥挤,再就是小商小贩、娱乐行业扰民。”说起工作中的烦心事,灵秀街社区的9位小组长“异口同声”。7月9日,本报记者在该社区会议室跟居民们面对面拉家常。
商户商贩不好管
居民呼声难解决
“新楼下巷的情况最让我头疼,因为店铺和小商贩很多,巷道内的环境卫生很难搞好。”该社区负责新楼下巷片区的小组长孙彩虹说,经常有居民跟她反映饭店油烟大、噪声扰民的问题,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饿人巷、八狮下巷和贾盘石下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综合执法局的工作人员一出现,街面立马干净整洁了,但巷道里却遭了殃。”另一位小组长刘春梅说,商贩横行、车辆乱停,更有甚者在巷道内随地大小便。
“钟楼下巷的一家KTV经常营业到很晚,早上五点多又开始倾倒酒瓶子等垃圾,附近居民已经不止一次向我反映这个问题了。”负责该片区的王莉莉说,这家KTV位于钟楼下巷北边,属于鼓楼办事处的辖区,但影响的却是居住在钟楼下巷南边、灵秀街社区的居民。“每到下午,想要出去散散步都难,巷道实在是太堵了。”贾盘石下巷年逾古稀的陈奶奶说。
群众记者面对面
反映问题更直接
“今天大家坐在一起,无论这些问题说出来是否能解决,只要有关部门可以听到居民的呼声就好了。”前来参加座谈会的张艳娥说。“ 平时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不知道该找哪里反映,这次留下你们的联系方式,有事就能找你们反映了。”一位拿着热线卡的居民说。
活动中,几位居民拿着报纸,仔细看着每一页上的报道,不时还相互交流。“ 今天能够跟记者面对面,说说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真是拉近了读者与报纸的距离。”该社区居民张瑜说,希望以后晚报能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不要让记者成为“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神秘人物,也方便居民反映问题。
爱心小超市 全市社区第一家
“我们社区有个爱心小超市,这可是全市诸多社区里的第一家!”居住在八狮下巷的曹翻旺说,在这个“小超市”里也让自己多次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
“2006年‘七一’前夕,我们社区的上任书记组建了这个爱心小超市,这是全市首家呢!”灵秀街社区书记王莹说,自开办以来,这个小超市从未间断“发光发热”的作用。据她介绍,这个小超市就是社区组建的一个爱心“中间机构”。超市里只有米、面、油三种东西,且都属于辖区内各单位的爱心捐助,再由社区工作人员捐给本社区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为了方便,捐赠者一般都是直接捐赠实物,而享受捐赠的则是社区的贫困老党员以及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王莹说。
“我也感受过爱心小超市的温暖,感谢社区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年人。”居住在李学士下巷的柴林福说,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对很多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那些残障、贫困人士来说却能够解燃眉之急。
王莹说,每逢春节、端午、中秋以及“七一”“ 八一”等重要节日,社区就会从各小组中选出部分受捐助者给予捐赠。她表示,除了贫困人士外,一些因自然灾害、家庭变故等突发事件致贫的人员也属于受助对象。“ 只要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爱心小超市都会坚持办下去。”王莹说。
附近小偷多 居民午休都要反锁门
“我们这里最近有户人家被盗,现在大家大白天午休一会儿都要反锁门。”家住贾盘石下巷的陈女士说,前段时间邻居家大白天进小偷,搞得邻居们人心惶惶,家里来了陌生人都不敢让进,希望辖区民警可以加大管理力度。
“前几天有个邻居家大白天进贼了。”陈女士说,他们居住的片区房屋陈旧,没有物业、保安,只能依靠居民自己注意和片区民警的监督。“ 我们这里有很多老年人,平时遇见陌生人都不敢说话,大家担心引贼入室。”她说,因为小偷比较多,导致人与人之间陌生了许多。
灵秀街社区书记王莹说,辖区民警经常对该片区进行巡逻,但由于警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3个月前这片小偷确实比较多,加强巡逻后最近已减少很多。此外,如果市民家中进入小偷,一定要报警。”新民楼派出所的刘亚莉说。除了民警加强管理外,邻居之间也需要建立友好关系,努力实现“邻里守望”,这也是防盗的一种有效途径。
热心人
居民称她服务好 她说这是应该的
“即使你不认识她,只要简单描述下长相,大家就知道你说的是方润青,组里的居民都知道她。”灵秀街社区居民李先生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热心、负责的小组长。
“我是从2007年开始当小组长的,一眨眼就快7个年头了。”方润青说。从单位退休后她经营一家店铺,后来在社区领导的推荐下,她当上了小组长。用她的话说,起初只是为了多一份收入,而现在却有了新的收获。
“我的工作就是上传下达,方便居民的生活,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对于邻居们对她的夸赞,她这样说。小组里的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各种店铺的具体数量,她都一清二楚,就连小组里谁家刚生了小宝宝她也知道。“ 有些年轻人不了解给孩子办户口的程序,也不知道关于接种疫苗的各项事宜。我就告诉他们,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和具体的办理程序。”她说,只要居民的问题解决了,她就感到很欣慰。
如今,儿子已经上了大学,家里就剩下了她和丈夫两个人。平时,琐碎的工作将方润青的生活填充得满满当当。业余时间,看报成了她主要的兴趣爱好。“ 每次有什么新政策,我自己先把内容吃透,然后再开展具体工作。”她说,很多工作都需要入户讲解。为了面对面服务群众,她只能选择晚上入户。“ 白天的时候,大家都在上班,所以我就配合着大家的时间。”说起自己的工作,她只有一句话:我要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好建议
本地新闻本地报 监督力度不能小
“作为榆林人,每天看到自己城市的报纸时会有一种亲近感。”灵秀街社区居民李瑞说。此外,还有一些居民对本报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
“我平时就在报亭工作,没事的时候很喜欢看报纸,但是有时候一些本地新闻却在外地的报纸上看到,等到第二天或者是过几天才能在咱们报纸上出现。”李瑞说,她觉得本地新闻应该由本地媒体第一时间刊登出来,有时候甚至是独家报道出来,而不应该步其他媒体的后尘。“榆林有都市报是好事,老百姓希望在本地的报纸上看本地的新闻。”她说,希望晚报在报道的时效性上不断提高。
“晚报应该多做一些监督性的报道,尤其是跟踪报道,很多时候市民希望看到某件事情的解决结果。”家住新楼下巷的方女士说,都市类报纸应该多关注民生,而关注民生不能只做表面工作,应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多做一些有时效性的连续报道。“应该利用报纸这个平台,做好市民与政府的传声筒。”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