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两年前,政府给我们送来20只小羊羔。如今,已发展成98只,仅羊绒今年就卖了一万多元。这样下去,我们肯定一年更比一年好,守家在地,比外出打工的收入还强。”采访中,麻镇刘家坪村养羊户刘六伟如是说。
在刘家坪村,像刘六伟这样靠养羊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付宇林、付双林兄弟就用政府给的羊仔开始养羊。两年多的精心饲养,现在兄弟俩已然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养殖大户。“我们两家在两年前把政府送来的40只小羊羔合并在一起养。羊已出栏40只,仅羊绒今年就卖了18000元,总收入有3.8万多元。现在,圈里还剩160余只羊,年底可以再出栏70只左右,全年收入有望突破8万元”付宇林说。对于下一步养羊计划,他充满信心,“今年我还想再建2个羊棚,争取扩大规模。”
俗话说:“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扶贫村民即便抓住扶贫的好政策大实惠,对于增收致富而言,八字才刚刚有了半撇,付出辛勤劳动才能“活猫扶上树”。刘六伟今年已经70岁,妻子也已66岁,老两口每天从早晨五六点起就开始割草,无论刮风下雨,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不停,忙起来连饭都顾不得吃,一年四季不歇晌午,养羊成了生活唯一的内容。在他俩言谈神情中,尝到甜头的喜悦和劳累过度的困倦参半。付宇林兄弟俩,每天轮流“值班”,操持经营。打工在外的儿子也返乡回来当帮手,就连81岁的老父亲也得忙前忙后搭把手。付宇林用“全家总动员”来形容他们一家养羊的艰辛付出。
麻镇村民虽临河而居,单靠种地为生农民还是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魔咒,加之近几年来,粮食价格也不太好,刘家坪村主任王宝山谈及这一现状幽默地一语道破:农民的生活更是背锅子骑驴——钱(前)短。他说:“自从镇政府推行‘借母还羔’扶持项目以来,解决了农民买不起种羊而难以发展养殖业的窘况,现在村民既搞粮食种植,又搞牲畜养殖,收入非常可观,这种扶持养殖模式就像‘滚雪球’,将会有更多的村民参与受益。”
麻镇在刘家坪村实施“整村扶贫推进”项目,为了引导农村群众发展种草养羊产业,该镇以三年为期限,将20只母羊羔交由养殖户饲养,县扶贫办为村民修建羊舍。三年过后养殖户向政府交还20只羔羊,政府再以交还的20只羊羔扶植其他贫困户。这种“借母还羔、滚动发展”的循环扶持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使扶贫覆盖面不断扩大,受益群众大幅上升。镇政府还定期联系畜牧专家来为养羊户指导帮忙,进行防疫检查,销售的时候帮助联系周边企业扩大销路。
购羊政府帮衬,养羊有人指导,售羊不愁销路。目前,全村已有26户贫困户在“整村扶贫推进”项目的帮扶下脱贫致富。发了“羊财”的刘家坪村老人付耿马指着羊和记者聊天,一脸的喜不自胜。实行“借母还羔”扶持模式、项目扶持小区示范、大户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种草养羊,增加了农民收入,成功走出了一条让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2012年以来,麻镇紧抓“3331”扶贫项目,县扶贫办投资76.9万元为刘家坪26户贫困户每户新建标准化羊舍1座,镇政府通过“双百”帮扶工程每户发放种羊20只,共计520只,养一只羊年收入按600元算,520只羊可增收31.2万元,人均增收300元;此外,还投资150万元新打截潜流井两眼,解决了全村625人2000多头牲畜饮水问题。
“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差,扶贫任务相对艰巨。若直接‘授人以鱼’,单单靠扶贫项目让群众共享共富,显然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所以镇上更注重发挥扶贫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本着‘授人以渔’的思路,尽可能地给群众提供一些增收致富的好信息、好方法和好案例。从目前来看, ‘借母还羔’”的扶贫模式,不失为一种让贫困群众尽快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的有效探索。我们期待‘借母还羔’的扶贫模式能够星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