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雷琛烨
句容的绿道,吸引了很多骑行组织
□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驻江苏记者雷琛烨文/摄
近日,2014江苏乡村旅游节暨首届福地句容田园绿道休闲节在江苏句容茶博园开幕。
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在这里用最慢的速度前行,用最直观的角度感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略一路湖光山色。
多年未骑车的王女士坦言,句容市很多景区周围都以绿道串联,用骑行的方式游览,不仅强身健体,而且低碳环保,是乡村旅行的不二选择。
绿丝带串起五大集聚区
记者注意到,从沪宁高速句容出口下来,一路就看到边城绿道、茅山湖绿道等标识标牌,很多骑行爱好者穿梭其间,俨然一道流动的风景。
“工业做点,旅游做线,绿道就是线。”句容市委书记尹卫东对绿道建设有着独到见解。
事实上,在句容旅游的发展历程中也一度迷茫。在纯农家乐模式亟待转型的节点,句容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一城、两山、三湖、十园、百家乐、千里行”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千里绿道为金线,以旅游城市为集散,将两山(茅山、宝华山)、三湖(赤山湖湿地公园、茅山湖养生度假区、龙山湖体育运动度假区)、十园(江苏茶博园、江苏花博园等十大观光农业园区)、全域百家乐(100家精品农家乐)串珠成链,大手笔描绘了句容旅游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2010年底,句容市规划建设全市绿道网,在江苏省率先启动绿道建设,目前已建成260多公里绿道,将各个景区、园区都串联在一起,全市景区化,引来一批旅游综合体项目纷纷落户这座小城,强大的资源优势链的延伸,催生了句容春城乡村旅游集聚区、茅山湖康体养生乡村旅游集聚区、天王戴庄有机文化乡村旅游集聚区、白兔乡村旅游集聚区、边城乡村运动度假集聚区五大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从而形成绿道+驿站+农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
如今到句容,只要你愿意自由
骑行,哪里都可以是起点。绿道变成“富民路”
业内专家魏小安表示,绿道不是简单的道路问题,而是产品的突破、观念的转型,是旅游业态的“绿色崛起”。这一观点在句容得到了印证。
句容绿道,把沿线区域内吃、住、行、游、购、娱融为一体,绿道沿线引导农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2万多亩,绿道周边建有各类农庄、农家乐点60多家,产生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江苏农博园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以前很少关注与市场对接的问题,然而绿道的建设“倒逼”了旅游产品升级,也促进了他们观念的转变,生命科技馆、农耕文化馆、植物世界等等项目陆续开放,每年吸引游客四、五万人,让农博园实现了从教学科研向旅游景区的华美转身。
茅山脚下九龙山庄的总经理李俊兵乐呵呵地表示,今年五一期间,骑行的、自驾的客人很多,平均一天接待近6000人次,餐饮忙起来要翻三次台,他们的用工也实现了农民的本地就业,80多名员工每人月平均收入在2.5-3万元,都很有干劲。
绿道串起了火红的乡村游,辐射受益的还有旅游土特产品、纪念品。为了突破传统时令果蔬、家禽等不方便携带的瓶颈,土生土长的句容乡里人夏荣光开始琢磨当地的一种养生瑰宝——葛根,并相继研发了葛根粉、葛根茶等系列产品,如今他的“茅宝”品牌搬上了天猫,还和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发起“寻宝”活动,让游客亲自体验寻找、采挖、收获野生葛根的乐趣,今年参与游客已近2万人次。
绿道将句容旅游业和观光农业有机结合,带动周边50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已经成为惠及民生
的“富民大道”、“幸福大道”。实践统筹城乡发展理念
记者在骑行中发现,句容的很多绿道分为自行车道、步行道、自驾车道三种体系,而且途中都设有可以停歇的驿站,不仅可以沿途观赏景致,还会路过农庄、营地、景区,参与互动项目,感觉很贴心。
尹卫东介绍,句容计划在三年内将绿道延伸至500公里,要通过绿道建设,将沿线的景点、景区、生态农业空间提档升级,净化和美化,打造出美好的绿色廊道和空间,让人们可以方便地享受大自然的恬美与高质量的户外生活。这种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实质为“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统一规划考虑,形成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协调有序的格局”。
魏小安在考察过句容绿道后表示,绿道首先是联通城市和乡村,把供给和需求连在一起;其次是联通品质,拉动乡村游品质升级;最后是联通系统,整合各方资源,构成多种业态,对应现代需求,构造一个生活系统,它牵涉到建筑、生物、景观、人文等诸多要素,构成和布局不是孤立的,而是开放的,要在合理规划、生态保护、配套建设上做文章。
对此,“爱乐骑行”俱乐部沈队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绿道为骑行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行车条件,应主动连接主要的交通枢纽和换乘设施,实现绿道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同时,有关部门应该注重从游客角度配套各类服务设施,如在交叉路口设置路权优先的自行车信号灯;还可以配合周边景区特色推出“季节性开发”模式,并实现绿道的“主题化”,像茶博园周边绿道完全就可打造成为“茶香生态带”,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低碳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