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在北京一个小饭店门口,我和同学志刚如约等候莫言老师。他很准时,晚上六点整,志刚指着远处走来的一个身影讲:“他来了,是戴着墨镜的那一个。”莫言老师穿着一件棕红色的休闲外套。摘掉墨镜的莫言,比在媒体上显得更年轻更精神,朴朴实实,没有名人的架子,正如他说的“做人不需要端起来”。
莫言老师是中国文学产生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情感,生活气息非常浓郁,语言激情澎湃,想象空间无限丰富,人物刻画细腻,故事讲得深刻而精彩,获奖实至名归。德国文坛大师马丁·瓦尔泽曾说过,“任何人要想谈论中国,都应该去读莫言的书”。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评价莫言“他是诺贝尔大奖的遗珠”。
谈及陕西,莫言老师话题显得很多。先提到熟悉的人,像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都是同道,也是很好的朋友。陕西是他最想去最爱去的地方。以前几乎每年都去,陕西的旅游在中国很了不起。他问我,“陕西的旅游还需要宣传吗?”我说:“各省在竞相发展旅游,旅游产品很丰富,而且现在人们的旅游观也在发生变化,休闲度假旅游成了很多人的追求,不宣传好是不行的。”莫言老师点头认同。我问莫言老师,“您去过陕南吗?”他深情地回忆说:“当兵时在部队是通信兵,穿越陕西南北,到很多地方检查通讯线路都是徒步,沿途也欣赏过陕西的美景,尤其对陕南的山水风光记忆深刻。”
志刚问莫言老师,“当名人最大的苦恼是什么?”他说:“应酬多,有事不去不行,现在最大的愿望是静下心来再写一部长篇”。有人随即说道:“希望您再获奖”。他坦诚地说:“那是不可能的。”喝了几杯酒,我想起了由他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的插曲——《酒神曲》,就即兴唱了一段。他听后带头鼓起了掌,说“底气很足!”
我们这次是专程邀请莫言老师作为“秦岭与黄河的对话——丝路文明”的特邀嘉宾,从大师的高度,解读秦岭与黄河,认识丝绸之路的地位。可惜不巧的是,莫言老师在我们活动的同期有一个出访任务。但他讲,“一定会在适当时候再去陕西,因为陕西厚重的文化会激发很多灵感。”莫言老师说“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宏伟构想,展示了中国外交的新思路、新观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领袖”风采。
对中央反腐败的决心和一系列的举措,莫言老师十分赞同:“这回归了理性、回归了正道,顺应了民意。习总书记接地气,讲的我们能懂,都是我们想听的话,那些词很有特点,很有力量。习总书记意志力坚强,是我们中国需要的领导人,这是当今中国的大幸。”
真正的名人才能称其为“大家”,是让人发自内心敬佩的人,就像莫言老师那样。令人高山仰止的品格与才识,自自然然,坦坦荡荡。我把近距离与莫言老师交流的照片,通过微信群发出去,很快就有很多人点赞,这也是我开通微信以来创纪录的一次,足以凸显莫言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获得诺贝尔大奖的莫言老师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和朴实。正如他在诺贝尔获奖感言中讲的,“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我想,这就是莫言老师的言行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