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上周末,《舌尖2》第七集落幕。与第一季相比,《舌尖2》在收获了高收视的同时,一路也伴随“故事抢镜”“拍摄抄袭”“解说抒情”等各种争议。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总导演陈晓卿坦言,“舌尖”的播出是一个检验,而不管剧组收到的数据分析好评率如何,争议的力量都会显得很强大。“整个播出是否成功,不是我说了能算,需要一个综合的考量,最终还是观众说了算。”
1、对《舌尖2》的播出满意吗?
陈晓卿:基本满意。作为一个打工者,完成了央视的播出任务,达到良好的收视。在一套播出是第一季收视的三倍,纪录频道也是将近两倍,而且维持了七周的高位运转,我个人没有预料到周播的收视这么好。
2、《舌尖2》播出期间有很多争议,比如第一集就有人说抄袭,如今怎么看?
陈晓卿:我说我们是在“致敬”,片子还没播我就说了,这意思是说有模仿的成分在里面,其实第一季就有这个痕迹。这是承认我们的商业纪录片和发达国家有差距。李书福刚开始造汽车也是模仿,真心希望我们的眼光应该长远一点,李老师现在是沃尔沃的老板,“模仿”是必须经历的阶段。当然,如果观众觉得不模仿更好,我也同意。在大众传播平台上,观众是唯一的裁判,我有两个观点,第一点,观众永远是正确的;第二点,如果观众错了,请参照第一点。
前些天BBC worldwide,也就是大家说到的制作《人类星球》的公司,主动来央视,与频道领导一起,商讨了共同研发《舌尖》适合国际市场的制作模式,比如《舌尖上的英国》,这其中要怎么找人,什么架构,剪辑风格,两家共同研发出操作手册,直接卖给其他制作机构或者播出平台。
3、片中像“陪读家庭”这样看上去有一些社会意义的话题,实际上好像反而让不少观众觉得削弱了美食?
陈晓卿:我最初是挺担心的,但我希望这么做,也做了一些调研,但是不是充分不好说。如果从美食的比例上说,技术上《舌尖2》比《舌尖1》的美食一点都不少。如果有机会再继续做,我会建议摄制组多展现美食的魅力,少些直面现实的内容,我想起码不会有这么多争议。
4、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美食和故事之争,也是你开始就预料到的?
陈晓卿:其实从《舌尖1》开始,摄制组就想做故事,展现中国人性格上的东西,打开美食这扇窗,让更多外国人更了解中国,选择中国人性格特质比较明显的例子。(但不少观众可能看《舌尖》就是期待一分钟一道菜?)《天天饮食》就是这样的。但我们做的不是美食普及节目。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会感觉自己不太了解观众,我都50岁了,现在还在学习揣摩观众是什么样子。6月18日,精编版的《舌尖2》在纪录频道重播,每天播出一集。每一集都有改动。争议比较多的第四集修改挺多的,其中一个9分钟故事改成7分钟。
5、《舌尖2》的解说词也有人认为太过抒情?
陈晓卿:解说词我必须承认有用力过猛的地方,应该更加平实一点,包括配音的时候不要带感情。可能导演比较年轻,还是太想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观众确实说得对,更多观众所提的建议让我明白,他们经历的比片中呈现的要更真实和残酷。如果有下次,我会更多做陈述少做评论性的概括。
6、现在《舌尖》已经形成一个品牌了,说说接下来要启动的电影版吧。
陈晓卿:这个片子个人化的东西不是特别强烈,它是电视台的品牌。就像要拍的大电影,好多人以为是我去拍,其实那是一个品牌合作。
7、问个看完《舌尖2》后最关心的问题,《舌尖3》什么时间开拍?
陈晓卿:《舌尖3》要看央视的总体部署,目前我已经接到新的任务,现在电脑里所有《舌尖》的资料都存在移动硬盘了,接下来两三年要拍一个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或许没有精力顾及其他。(要计划拍的海洋是怎样的?)自然类纪录片投资多一点,一千多万,大量的实拍。10个50分钟的故事,但你说雅克·贝汉几亿人民币一部电影《海洋》,90分钟,我们如果做到那样的水平,还确实有难度。频道计划下半年开始调研,海洋、气候、地质学的专家,最基础的调研,出可行性报告。上周末,《舌尖2》第七集落幕。与第一季相比,《舌尖2》在收获了高收视的同时,一路也伴随“故事抢镜”“拍摄抄袭”“解说抒情”等各种争议。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总导演陈晓卿坦言,“舌尖”的播出是一个检验,而不管剧组收到的数据分析好评率如何,争议的力量都会显得很强大。“整个播出是否成功,不是我说了能算,需要一个综合的考量,最终还是观众说了算。”
1、对《舌尖2》的播出满意吗?
陈晓卿:基本满意。作为一个打工者,完成了央视的播出任务,达到良好的收视。在一套播出是第一季收视的三倍,纪录频道也是将近两倍,而且维持了七周的高位运转,我个人没有预料到周播的收视这么好。
2、《舌尖2》播出期间有很多争议,比如第一集就有人说抄袭,如今怎么看?
陈晓卿:我说我们是在“致敬”,片子还没播我就说了,这意思是说有模仿的成分在里面,其实第一季就有这个痕迹。这是承认我们的商业纪录片和发达国家有差距。李书福刚开始造汽车也是模仿,真心希望我们的眼光应该长远一点,李老师现在是沃尔沃的老板,“模仿”是必须经历的阶段。当然,如果观众觉得不模仿更好,我也同意。在大众传播平台上,观众是唯一的裁判,我有两个观点,第一点,观众永远是正确的;第二点,如果观众错了,请参照第一点。
前些天BBC worldwide,也就是大家说到的制作《人类星球》的公司,主动来央视,与频道领导一起,商讨了共同研发《舌尖》适合国际市场的制作模式,比如《舌尖上的英国》,这其中要怎么找人,什么架构,剪辑风格,两家共同研发出操作手册,直接卖给其他制作机构或者播出平台。
3、片中像“陪读家庭”这样看上去有一些社会意义的话题,实际上好像反而让不少观众觉得削弱了美食?
陈晓卿:我最初是挺担心的,但我希望这么做,也做了一些调研,但是不是充分不好说。如果从美食的比例上说,技术上《舌尖2》比《舌尖1》的美食一点都不少。如果有机会再继续做,我会建议摄制组多展现美食的魅力,少些直面现实的内容,我想起码不会有这么多争议。
4、大家一直在讨论的美食和故事之争,也是你开始就预料到的?
陈晓卿:其实从《舌尖1》开始,摄制组就想做故事,展现中国人性格上的东西,打开美食这扇窗,让更多外国人更了解中国,选择中国人性格特质比较明显的例子。(但不少观众可能看《舌尖》就是期待一分钟一道菜?)《天天饮食》就是这样的。但我们做的不是美食普及节目。其实,很多时候,我都会感觉自己不太了解观众,我都50岁了,现在还在学习揣摩观众是什么样子。6月18日,精编版的《舌尖2》在纪录频道重播,每天播出一集。每一集都有改动。争议比较多的第四集修改挺多的,其中一个9分钟故事改成7分钟。
5、《舌尖2》的解说词也有人认为太过抒情?
陈晓卿:解说词我必须承认有用力过猛的地方,应该更加平实一点,包括配音的时候不要带感情。可能导演比较年轻,还是太想把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观众确实说得对,更多观众所提的建议让我明白,他们经历的比片中呈现的要更真实和残酷。如果有下次,我会更多做陈述少做评论性的概括。
6、现在《舌尖》已经形成一个品牌了,说说接下来要启动的电影版吧。
陈晓卿:这个片子个人化的东西不是特别强烈,它是电视台的品牌。就像要拍的大电影,好多人以为是我去拍,其实那是一个品牌合作。
7、问个看完《舌尖2》后最关心的问题,《舌尖3》什么时间开拍?
陈晓卿:《舌尖3》要看央视的总体部署,目前我已经接到新的任务,现在电脑里所有《舌尖》的资料都存在移动硬盘了,接下来两三年要拍一个关于海洋的纪录片,或许没有精力顾及其他。(要计划拍的海洋是怎样的?)自然类纪录片投资多一点,一千多万,大量的实拍。10个50分钟的故事,但你说雅克·贝汉几亿人民币一部电影《海洋》,90分钟,我们如果做到那样的水平,还确实有难度。频道计划下半年开始调研,海洋、气候、地质学的专家,最基础的调研,出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