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旅游资讯>>正文

聆听芦苇

2014-6-5 7:41:00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人物名片:芦苇,陕西热土走出的中国著名编剧,从来没有受过正统教育,1976年进入西影厂从炊事员干起,后来做了绘景工,和第五代导演一样,在吴天明的帮助下,逐步转为编剧,一写就写了30年。至今他已经写了23个剧本,拍成的有10个,包括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叶大鹰的《红樱桃》、周晓文的《秦颂》、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部部得奖。他坚持“一年就写一个剧本”,多年来一直忠于自己的原则喜好,不盲目追随吸引票房的商业元素,只重视用心讲真实故事,认真理解传承中国文化。他说“我热爱电影这份‘雕刻时光’的事业,也许再经过三四个世纪,当我们化为泥土时,后人依然能通过电影看到我们曾经的生存、精神和情感状态,这是用黄金也买不来的。”

对于曾经的合作伙伴,蜚声国际的导演张艺谋,芦苇对其作品的评价是“自《英雄》之后的电影,价值观出了问题,‘暧昧不清,让人疑虑重重’”。记者近日特别走访了芦苇,听他聊聊他眼里的中国电影。

“《归来》是张艺谋继《活着》后最好的作品”

芦苇对电影的点评是出了名的犀利和不留情面,在谈到张艺谋的新作《归来》时,他颇有些出乎记者意料地表示:“《归来》是张艺谋自《活着》之后的最好作品。我很感动,很佩服他直面历史直面过去的勇气和责任心。这部影片反映的故事是一段被我们有意或无意间遗忘的历史,唯独在张艺谋的这部影片里才将父辈母辈这一代人的故事展现出来,使我们能够看到上一代人的故事。这部影片从”文革“写起,这种忠于历史,忠于生活的勇气和清醒的态度在当下娱乐至死、追求票房、金钱主义的影视界非常难能可贵。”

中国的电影在文化品质方面,质量一直不稳定。现在一些导演开始重视历史片的拍摄,像冯小刚的《1942》。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也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片带不来高票房。《1942》花费的人力物力很大,可是票房一般,远没有相对小成本的《私人定制》高。对此,芦苇指出“现在的电影不能唯票房至上论。在这个金钱至上,容易遗忘历史的时代,《1942》和《归来》同样正视历史的姿态是极为可贵的。”

“要靠拍电影赚钱,不如去做房地产”

谈到中国电影现状时,芦苇不由抬高了声音:“好的电影应该拥有商业和文化传承的双重功能,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把商业功能抬到了‘娱乐至死’的环境,这是不对的。如果纯粹说赚钱的话,真是做电影不如做房地产!”他举例说:“《1942》虽然叙述过于分散,主线不清楚,但它在文化上是有意义的,带着人们体验父辈生存的艰辛。但是相反很多电影在技巧上没问题,文化品质却有很严重的问题,比如《小时代》,充满了对财富成功、名利、金钱的渴望,特别低俗。有些电影确实赚了钱,但是却付出了代价,这和通过破坏环境而发财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去电影院本来应该是寓教于乐,可现在不是教而只剩下乐,是教唆大家去无视环境污染,无视历史真相,无视当今生活真相,只一味贪图享乐,这样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他直言,中国电影市场乏善可陈,劣币驱逐良币,反映现实的电影被“挤到墙角”。他批评郭敬明的《小时代》描绘“虚假的春梦图”,而《私人订制》,“散发出来的味道,基本上跟《小时代》是一样的”。

芦苇坦言,近几年来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同样成功的好片子“非常少,难得数得过来。像当年陈凯歌《霸王别姬》那样的好片子太稀缺,票房特别火,但是它看后让你的心理特别健康,有对你心灵的拷问和对灵魂的关注。现在的编导很难达到这个境界,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现在的编导缺乏自觉担当的责任感。”过去还有反映现实题材的影片,现在却很少。《小时代》反映了,但那是真实的现实吗?不是,那是金钱商品的幻想曲,是盲目崇拜财富的一种颂歌。商品里边带有鸦片性质,青年人看着好,但是却对社会文化起了腐蚀作用,孩子看了会推崇名牌,追求奢华,这完全是个极大的误区。中国电影应该把文化传承这个功能当做第一标准,这个做好了,中国电影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环境问题要由外国导演来表现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芦苇和法国导演让·阿诺合作完成的电影《狼图腾》正在热拍。芦苇兴奋地表示:“这是一部主题非常棒的作品,讲述了当前中国草原生态的问题,讲雾霾天气是怎么形成的,讲草原是怎么被破坏的,这是一部草原生命的史诗。”谈到与国外导演的合作时芦苇说:“作为世界级的导演,让·阿诺的水平毋庸置疑,我看过他拍的《兵临城下》、《狙击手》等,很棒!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虽是首度合作,所幸我们目标一致,沟通起来无比顺利。”

芦苇同时也很感慨:“我们的环境问题要由外国人去发现去表现,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如此意义深刻的主题,中国电影人却没有能力和勇气去拍它,这是中国电影人的失职。”

“青年编剧要研究经典,学会吃‘细粮’”

芦苇很愿意与刚入行的青年编剧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我们对影视文学的教育太教条了,太学术化了。我不认为编剧非要上大学,反倒要经常实战。上四年学不如写四个剧本。”

另一方面,他认为要多从经典中汲取养分。看经典小说、经典电影、经典话剧,读经典诗歌,听经典歌曲。一定要看最好,听最地道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我看过无数遍;话剧《茶馆》里边的台词,最多的时候我能背80%;有一个电影叫《抓壮丁》,1964年拍的,非常漂亮;还有1949年费穆拍的《小城之春》、1957年用纪实写法拍的《偷自行车的人》,这些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芦苇如数家珍般地说道。

陕西,有一度是全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但现在力量比较薄弱,芦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青年编剧们找到一个得当的学习方法,一定要吃细粮,不能吃粗粮。”他呼吁大家不要过多地去看美剧、韩剧,那些给不了编剧学习和进步的力量,“名师出高徒,名师就是经典影片,只有看经典电影,研究经典电影的剧作、结构,在分析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样学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是任何老师都无法教给你的”。

“对陕西百年历史有交代了”

芦苇为曾经的良师挚友吴天明量身定做过一部片子《岁月如织》,可还没开拍,吴天明却猝然离世。芦苇唏嘘之余无限感慨:“中国电影中对乡土文化的表达吴天明是做得最好的一个人。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比《人生》、比《老井》更出色的农村影片,他真正拍出了乡土、农民的魅力,达到他这个水平的中国电影再找不到第二个,他对乡土的热爱、表达、坚守……都是我们需要潜心学习的。”

已经成功写过23部剧作的芦苇说:“我是陕西人,在这儿生活了这么多年,写了很多陕西题材的故事。包括《李自成》、《岁月如织》、《白鹿原》等都是在写陕西的风土人情。说实话,不是陕西人也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而且,陕西人不写陕西谁来写啊!”

他的新作《岁月如织》讲的是陕西一个普通妇女的一生,是根据一个农村妇女写的日记写的。“我写了主人公从1948年出嫁一直到1998年她过了金婚50年的生活。《白鹿原》写了1904年到1949年间的风云变幻。有了这两部作品,我觉得对陕西百年历史算是有个交代了。”芦苇一时间感慨万千。


编辑:秦人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