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现在的位置:三秦游网>>历史文化>>正文

古代科举作弊:考生用老鼠须写作弊奇书(图)

2014-6-5 15:52:00  来源:法制晚报  进入论坛
    科举考试绝对是古人改变命运的时刻,若是榜上有名,真可谓鲤鱼跃龙门一步高升了。可这机会也不是人人都能把握住的,怎么办呢?于是,生出了五花八门的作弊“奇招”。就这样,一场作弊与反作弊的攻坚战拉开了帷幕。,古代科举作弊:考生用老鼠须写作弊奇书(图)

科举考试绝对是古人改变命运的时刻,若是榜上有名,真可谓鲤鱼跃龙门一步高升了。可这机会也不是人人都能把握住的,怎么办呢?于是,生出了五花八门的作弊“奇招”。就这样,一场作弊与反作弊的攻坚战拉开了帷幕。

备战区

这场作弊之战可不只是在考场里面进行的,从准备进入考场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你攻我守,打得不亦乐乎。

攻方 用老鼠须写作弊奇书 方法:夹带

诗书不精的考生绞尽脑汁想把有关考试资料私藏衣物中,带入考场。

有人将科考相关内容用蝇头小楷字抄在纸片上,然后做马褂一件,将抄袭文平铺熨帖其上,胸前为《论语》、胸后为《孟子》、衣袖为《大学》。还有考生将上衣的里外面都密密麻麻地抄满了科考的范文,约有20万字。

用衣服“做文章”只是其中一个手段,使用小纸条也是自古就有的。清代的考场上就曾出现过15块长43厘米,宽42厘米特制的黄绢,抄录内容极其丰富,约有40万字。它的第一块黄绢竟是整个抄本的目录,每条目录还都有编号,利用它可以十分快捷地找到其余14块黄绢抄录的资料。

南京江南贡院陈列馆中,有一本《五经全注》,长约5厘米,宽4厘米左右,厚度还不到1厘米,书上的字简直如跳蚤一般,小小的一粒米就能盖住8个字,这可算得上作弊奇书了。据说,小纸条上抄大段的文章还有特殊的工具——老鼠须,而且得是精选韧度极好的鼠须才能胜任,现代的笔是怎么也写不出那么小且清晰的字的。

考生的夹带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清稗类钞》中记载:“入场者……私藏于果饼及衣带中,并以所携考篮酒鳌与砚之属,皆为夹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顶两层,靴底双屉者。”

守方 入场搜检须解衣脱帽 方法:安检

朝廷为防止各种各样的夹带,决定对考生进行“安检”,据记载,唐朝省试时,在考生入场时要“搜索衣服”,以防“怀挟”作弊,规定考生进入贡院时,只准携带餐具、水、炭等用具入场。

金代的搜检更是特殊,为防止考生夹带,命其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不过该制度不久便被废除了。明代科举检查更为严苛,规定考生进入考场时必须解衣脱帽,接受监门军吏的搜检,“上穷发际,下至膝踵,裸腹赤趾,防怀挟也”。

到了清代,对考生的随身物品、搜检程序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士子入场,衣服器具均经定有成式。”康熙年间规定:“凡考试举子入闱,俱穿拆缝衣服,一单层鞋底。”并开始对衣着鞋物等进行限定。乾隆时期又增添了“皮衣去面,毡衣去里”的规定。

在乾隆年间顺天乡试时,乾隆帝派人到考场检查,头场搜出夹带者21人,二场又搜出21人。没敢私藏小抄的士子中有68人交了白卷,300余人没有答完,更有200余人文不对题。二场点名不敢入场弃考者有2800多人。不仅如此,在贡院外,“抛弃蝇头小绢,堆积于墙阴路隅者,更是不计其数”,甚至“有含于口颊,而搜检时咽入腹中者”。看来,考场前的严密“安检”对夹带之风确实起到了打压的作用。

结果:守方胜

攻方 薙须掩饰年龄替考 方法:找“枪手”

夹带这条路可能走不通了,对想作弊的考生而言,那就得准备另觅途径,这不,又找着一条路——代考,也就是俗称的找“枪手”。

代考无非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让人冒名顶替,若是从县试到道试、从初试到复试都雇同一个人顶替代考,录取的时候本人再出面,这种就称作“一炷香”。《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年间,江西省兴国县童生刘某,雇请自家的私塾老师入场代考,并许诺谢银六十两。因为两人的年龄相差较大,私塾老师还特意“薙须入场”。另一种则是把请人代做的试题设法传入场内。

“枪手”的紧俏形成了一个专为谋利的新职业——代考人群。他们不仅有分散的个人行为,还有专门的团体机构。他们往往在科考之年,招集能文之士,在偏僻处租赁房屋,招揽生意。

守方 身高胎记写入“准考证” 方法:提供完整资料

早在唐朝,朝廷就要求考生提供有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

清朝时期,考生赴考前需要亲自领取“院试卷结票”,也就是准考证,如果在赴考的时候忘记带了,那很遗憾,考试资格将被取消。“院试卷结票”上不仅写有考生的基本信息,还必须填写参加科考次数、成绩以及三代人基本情况的“家状”。此外,考生还要有两个保人,以备在领取考卷时查验考生的真实身份。

没有照相术的清朝,准考证上只是简单勾出了考生的相貌,另外用文字描述考生的身高、有无胡须、胎痣等身体特征。

《履国丛话》记载:做事较真的胡希吕巡视考务,考生中有“须”而准考证上是“微须”的考生,一律认为是冒名顶替。考试中,他还逐一复查,一“微须”的考生被驱逐,说道:“大人不知‘微’有‘细小’‘衰落’等含义……”不等说完,胡考官就训斥道:“汝读书竟不知‘微’作‘无’解耶?”“微须”考生应道:“乾隆帝几次‘微服私访’,‘微’若为‘无’,何解?”胡希吕被驳得哑口无言。如此看来,这准考证还是有漏洞可钻的。

结果:平局

考场区

你以为进了考场就万事大吉了吗?错,考场里的作弊较量也是不容小觑的。经过了入场前的重重检查,进入考场可以准备开始答卷了。这时,问题又出现了。

攻方 凭关系提前约定暗语 方法:通关节

书写试卷的时候,有一种隐晦的作弊手法名为“通关节”,就是事先与考官约定好,在试卷的第几行第几格必用某字。为了防止仅用一个字出现偶然相同的现象,往往约定两个字。考生进场后,首先会先在试卷上将约定的两个字填好,免得忘记。

北宋时期,关节之弊就已经产生了。当时,有个叫杨亿的翰林学士,在省试开考前夕,他特地招待来京应试的同乡举子。受邀前来的考生兴奋不已,请求杨亿给些“指导”,没承想杨亿勃然大怒,口中边说“丕休哉”,边甩袖而去。“丕休哉”出自《尚书》,本是句骂人的话。在场的举子们,死脑筋的以为碰了钉子,聪明的则听出话中有话。果然,数日后,几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考生都被录取了。

《水窗春呓》记载,道光年间,欧阳兆熊赴京会试,与他关系很好的某侍御一天特意叫他到家诊病。看病结束后,这位侍御写下“也欤圣怀”,叮嘱他把四字嵌入文内,不过欧阳兆熊婉拒了。看来,这“通关节”不是谁都能通得上的,也得看私交如何呢。

守方 主考官“失联”锁贡院 方法:锁院、移试

“通关节”的作弊形式可以说既隐晦又安全,如何防治呢?宋朝的皇帝想到了这么一个主意,由自己临时指定考官,接受命令后即刻住进考场,不得探亲访友,不准携带家属,由专门负责的官员把贡院封锁,从根本上杜绝考生与考官的会面。

康熙朝又将此制度进一步完善,考官分为内帘官和外帘官,内帘官一经任命立即入闱,考试阅卷期间不得外出,不得与外帘官接触。从考试结束到放榜的时间考官不能会见亲戚朋友,也不得与贡院外有书信联系。放榜之后,各级考试官员方可离开贡院,考试程序结束。

不仅如此,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凡乡、会试的主考、总裁、同考官的子弟皆不准参加考试。其他考试工作人员五服以内的亲属可参加考试,但必须回避于内阁,另派大臣命题阅卷,称之为“移试”。

结果:守方胜

攻方

场内左顾右盼 场外听声辩题

方法:抄袭

还有部分考生会事先把考务人员打点好,让他们将自己的座位与代考者安排在一起,方便交头接耳,或者将答案与石子裹在一起,使劲一扔,扔到考生的座位下边,更有甚者,把答案搓成纸团,偷偷地塞在墙隙之中。再明目张胆一些的考生干脆在场内互换试卷,将人家写好的试卷直接填上自己的名字。

这些都是考场内的小打小闹,还有考场内外联合作弊的方式呢,或把鸽子带进场,用鸽子把题目带出;或在鼓点声中暗藏哑谜,第几本、第几页、第几行,自某字起至某字止,核计其数而获取信息等。

那答案怎么传进来呢?《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的记述给出了方法。考生先买通外场巡逻的兵役和考场内的差役,等“枪手”把题目做好后,或点起灯笼高挂在竹竿上,或鸣放爆竹,通知考生到预定地方接取答案。

守方 独住严密号房 考间巡查勤谨 方法:封闭式考场

科举考试的考场称为“号舍”,是个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的单人小房,每列有上百间。一般省级考场有数十列。

有的号房里有两块木板支在墙壁上,一高一矮,高的作书桌,矮的作为座椅,充当桌椅的两块木板拼在一起就是考生的临时卧榻。考生进入号舍后即刻封闭号栅,科考期间,考生不能外出,食宿均在号舍内。这么一来,恐怕连隔壁同窗的样子都看不见了。

不但如此,考场的设置也很讲究,必须是在贡院、书院内,而且四周及墙上都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棘枝,令人无法攀越。

清朝科举还有巡考监查,考试时,考案案脚用长竹编结,以防移动,考场内时不时就会有数十名兵士监视巡查,以防考生丢纸、顾盼等情况发生,一旦发现,即刻逐出考场。

结果:守方胜

[1] 陈剩勇:《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舞弊与反舞弊》,《长白学刊》,1998.4

[2] 任映艳:《康熙朝科举防弊制度研究》,《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3] 李国荣:《清代科场夹带作弊防惩研究》,《历史档案》,2002年01期

[4] 史善庆:《晚清科考舞弊面面观》,《文史月刊》,2009年05期

[5] 周伟华:《形形色色的明清科场作弊》,《文史天地》,2008年第4期


编辑:秦人
关键词:古代科举作弊 作弊 科举作弊 科举 
发表/查看评论   
陕西精品特产 陕西高端特产礼品
陕西旅游票务网 让休闲旅游便宜起来
相关链接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4 三秦游网(陕西文化旅游网)
WWW.SANQINYO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