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三秦大地从三秦游网开始>> | 三秦游首页 | 意见反馈 | 天气预报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接见学员代表。
编者按:“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中国梦赋予了当代青年新的历史使命,也为青年文艺家的创作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今年2月,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启动,正式吹响了陕西文艺后备人才的集结号。省委书记赵正永专门寄语青年文艺家,希望他们珍惜机遇,潜心创作,争做“文艺陕军”的栋梁。省长娄勤俭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等方面也指示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6月17日至21日,省委宣传部在西安成功举办“陕西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首期培训班。在为期5天的培训中,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专门做了题为《为时代精神放歌》的专题辅导报告,希望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责任,在文化认同、深入生活和自我修炼中深刻地感受时代精神,真诚地反映粉色大地的火热生活,倾情讴歌陕西人民的伟大实践,报告视野开阔,内含丰富,彰显价值,提振精神,引起了青年文艺家的强烈反响,并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薛保勤、陈彦也分别围绕艺术修养和精品创作做了精彩报告。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做了名为《中国文脉》的主题讲座,从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关键点、中国文化的优势和缺陷四个方面展开,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梳理,解读了当代文化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勾勒出了中国文化的巨人形象,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美学脉络。著名作家王蒙以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为广大听众讲述了《红楼梦》中的文学案例和文学思考。文化学者肖云儒以《中国古典绿色文明》为主题,深刻论述了人与自然万古永存的元问题,阐释出中国古典绿色文明观念。报告讲座旁征博引,横贯古今,精彩迭起,让陕西文艺青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启迪。现将报告讲座及部分学员讨论内容摘录刊发,以飨读者。
为时代精神放歌
——在“陕西百名青年文艺家”第一期培训班上的辅导讲话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景俊海
文学艺术家的创作和这个时代都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正在大气磅礴地走向世界,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正在进行,我们正处在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艺也正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文艺工作者应当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更加深刻生动地表现这个时代,把增强人民追求民族复兴、追求民族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作为最主要的责任,使我们的作品能够更加鼓舞人心,能够更加凝聚力量,推动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精神。当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成为我们时代的最强音。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去感受我们的时代,去体悟我们的精神。要深入到陕西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倾情讴歌火热的时代、多彩的陕西。
文艺大家不是天生的,青年文艺家要加强自我修炼,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苦练内功,谦虚谨慎,以人民为师,向群众虚心学习。要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用心思考,坚信文艺发展向善向上的本性。要醉心于创造,经得起挫折。对于成功要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加以弘扬;对于挫折要汲取教训,经受磨练,稳步成长。
文艺工作者应该始终坚持把“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贯彻到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和评论过程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普通群众火热的生活;应该把先进人物的生动故事和平凡人物的闪光亮点作为文艺作品的主要内容,浓墨重彩地歌颂他们真切感人的事迹,表现他们的可贵精神和优良品质,大力弘扬我们时代的精神;应该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文艺创作要有历史使命感、敬畏感、传承感。
陕西的作家、艺术家,应当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发扬中华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传统,重新认识和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挖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既是我们观察人生、审视人性的绝好机会,也是我们创新创造、推出优秀作品的丰厚素材。
艺术规律的内涵十分丰富。坚持文艺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遵循文艺规律,彰显文艺个性,弘扬时代强音。当然,加强人才培养,“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决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生动深刻地表现时代精神,落实到我们陕西,就是要讴歌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陕西是全国文化、文艺重镇。我们的艺术家更应该用自己生动的笔触、传神的构思、精彩的剪辑,真诚地反映粉色大地的火热生活,倾情讴歌陕西人民的伟大实践。要以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去记录、去表现陕西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要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去记录、去表现我们正在日益健康发展的城市和城镇。要把握住这个历史进步的大趋势,去挖掘、去反映、去引领这一时代的进步精神。要以昂扬豪迈的艺术风格去彰显社会的主流,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塑造人,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粉色人民的期盼,也是我省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当前,我省发展正处于上升通道,全省人民正在以昂扬豪迈的气概投身于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这一伟大的实践为我们的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创作素材。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要积极主动地与这一伟大实践同呼吸、共奋进,用自己的思想、灵感和表达方式去展现粉色儿女的新成就、新业绩、新风貌,将一个“绿色、现代、开放、奋进、和谐”的新陕西形象呈献给世人。更多地把视野拓宽到城市、现实等题材上,把关注点放到青春、环保、少儿等方面,更多地表现陕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朽画面,记录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粉色人民的奋斗精神与建设成就,以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推动我们的改革发展。
《红楼梦》中的文学案例
王蒙(著名作家)
石头是作者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文学创作中最具匠心之笔。作者别出心裁,从石头说起,这个石头既是贾宝玉的起源,也是贾宝玉的归宿。石头虽然冰冷,虽然荒凉,但是石头也有生命,石头可以变成宝玉,可以引起波动,可以经历那么多的情爱、悲哀,尝尽各种滋味。所以石头对于《红楼梦》太重要了。这石头从哪来的呢?早先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被抛弃在天空体制之外了,因此昼夜啼哭悲泣,自怨自艾,痛苦不已,这块石头就变成贾宝玉。这一段故事,我认为对《红楼梦》来说太重要了,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太重要了,对于启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太重要了。
贾宝玉一提修齐治平,一提四书五经,一提光宗耀祖一官半职,就气得发疯,宁死不屈。我认为贾宝玉对待仕途强烈的反感,来自他上辈子受到的伤害,不为世用,被抛弃,被闲置,无法告人被冷落了亿万年的痛苦。我每次看到贾宝玉这一方面的反应,都有一个想法,作者曹雪芹表达这诸多痛苦,所谓自己一事无成,所谓自己极其的不孝,对不起祖宗,对自己一生的一种谴责,其实都反映了一个创作者自己身上的痛苦。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时问:“妹妹你有玉吗?”,妹妹回答“那是个稀罕物我哪有”,贾宝玉就把玉用脚踩。神了,邪了,谁的小说能写出这样的情节?不合逻辑,令人百思不得一解。近三年来,我得到了一个最满意的解释,就是做一个逆向思维。假设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有玉,这两个人得高兴到什么程度?但是林黛玉没有,人生一上来就是不平衡的,有玉和无玉就是不平衡的表现,就是不对称的表现。我有玉,锦衣玉食,过着最高级的生活,相反林黛玉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这一个玉映射出了人间诸多的不平。
另外,根据胡适、俞平伯等大学者的研究,认为后40回不是曹雪芹的原著,后来就出现了大批否定后40回的意见。这个事也是我阅读《红楼梦》七十年的一块心病,因为我不相信经典的书是能够续的。《红楼梦》的前80回是一个奇迹,后40回也是一个奇迹。还有一种说法,后40回写悲剧写得不够,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是它写到兰桂齐芳,就是贾政的大孙子贾兰与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小儿子贾桂,这两个人最后考上功名,有官职,甚至还有一定的前程。
总之,《红楼梦》值得我们今天文学艺术创作者反复的阅读,反复的聚焦,反复的回味。
中国古典绿色文明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
人与自然关系的元问题万古永存。我们不仅要把大自然看成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物质源泉,而且要把大自然看做是人类生命的、社会的、心灵的结构原型。人类社会的所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未来社会许多问题追根溯源都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有关。
中国古典绿色文明观念万古长青。2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博大精深的绿色文化观,在儒道释三家学说中极具体系性和深刻性。《易》提出了天人同构的生命伦理。老子提出了天人同道的生命动律。庄子提出了修心廉物的生命追求。儒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共生结构。佛提出了人与境、灵与肉的生命交感价值。禅宗提出追求净土在世的生存实践和追求禅定境界的生存理想。从易到老、庄、儒、佛、禅,从基本观念、伦理价值、交感价值一直到生存理想和生存实践。
中国古典绿色生存实践万古延续。中国人是一个注重实践的民族,古代圣贤的绿色理念早已经转化为社会共识和实践行为。绿色生存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传统风尚。绿色生存的行动主义者和行为艺术家,自古至今在中国相延成脉。他们自觉从庙堂、从坊间、从红尘闹市中逃离出来,在自然环境和自然心态中,在自然的绿色和心态的绿色中,让自己的心身实践了野逸的生存。
中国古典绿色艺术精神万代浸润。中国文化的实践理性是以儒为主的,让人有为、为社稷建功立业;而中国文化的艺术理性却是以道为主的,让人消解、超越,去山水之间;在实践中追求儒的进击、成功,在艺术中、心灵中追求道的超越、恬适,以取得一种生命平衡。人类集天地之气才创造了文字,创造了语言,创造了文化,创造了祭祀和艺术,也才有了人类的精神生活。艺术家及其作品,艺术理性和方法,均在天精地气中孕育构成中国美学的重要特征。
中国文脉
余秋雨(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文化首先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体。其次,是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动态积累的过程中,渐渐积淀成的一种“集体人格”,也是我们常说的“国民性”。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是“三道”,即君子之道、礼仪之道和中庸之道。“君子之道”使我们为人处世之间有君子之风;“礼仪之道”使中国文化在几千年间保持着一种可贵的端庄;而“中庸之道”则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一种弹性哲学。这“三道”构成了一种大文化的三足鼎立,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更是中华文化的优势根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没有湮灭的文明。4200年前有了文字、金属冶炼、集中居住,这标志着中国跨入人类成熟文明的门槛。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中国文化在人类智慧的轴心时期完成了从量到质的转变。进入秦汉之后,帝国时代的到来对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加持,秦始皇用长城将农耕文化和游牧民族分开,中国文脉得以保护。公元7世纪到9世纪,长安成为全人类文明的制高点。宋代以后,中国文化的主要力量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从朝廷关注史转变为全民生态史。而到了元代,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等戏剧家的迅速涌现,填补了中国文化没有戏剧的空白。明清时代,专制主义和文字狱的出现造成了文化恐怖,使中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时候走向衰败。
中国文化,存在一些软肋。一是严重缺乏公共意识。中国文人遵守一个座右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不了解家庭和朝廷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二是严重的缺乏实证意识。这种实证意识的缺乏,使中国文化长期处于只讲是非、不讲真假的泥潭之中。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一个极大的伤害。三是缺少有序意识。社会的一种序列产生以后,我们总想把它突破,总想把它打破。
西安是一个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交合的地方。它既现代又古典,既有历史尊严,又有现代的向往。这样一个地方,文化上有自身的优势,但需要更开阔,时间上更开阔,空间上更开阔。不能只躺在历史的厚重上,不能只看见周秦汉唐,任何祖先的光荣都要由后代创造给它带来一种新的光辉,而不是把它原封不动放着。我们保存遗迹是对祖先的尊重,但是遗迹边上,还要有真正往前走的创造。要面向未来,要面向当代。空间上也是这样,不要过多强调地方文化,不要眼睛总是盯着公元7世纪到9世纪的长安,要用更大的视野看西安。什么是大文化,大文化是超越地域的文化。中国文化不能总是局限在某一个地域里,一局限就没有了大思维,有地方观念就没有大文化了。我们要拓宽实践思路和空间思路,打造没有地域限制的大文化观念。
责任 修养 情怀
薛保勤(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年轻真好,年青就是希望,不仅是个人的希望,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然而因为年轻,我们常常易于挥霍青春,因为年轻,我们常常忽略青春,放纵青春。希望大家珍惜生命,从我做起;珍惜青春,从求实做起;丰满青春,从求知开始;超越青春,从自省做起。
艺术家是什么?每位艺术工作者都有必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准自己职业的社会意义。文学艺术家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健康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的灵魂的塑造者。健康就是高尚的、向上的、真善美的,丑恶的传播不能称之为艺术。艺术应是作品在精神层面对世界的给予的关照,这种关照是积极的蓬勃的向上的。艺术家对于社会发展所起的实际推动作用越大、积极性越高、先进性越强,对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贡献越大,艺术家的存在价值也就越高。
艺术应该书写什么?艺术要写生活。生活始终是优秀作品的活力与魅力所依、价值和意义所在。心要沉下去,姿态要放低,感情要接地气。要甘当小学生,踏踏实实地感受生活,认认真真地感受生活,生生动动地描写,深深刻刻地反映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我们的艺术是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创造。总而言之,艺术要深入生活,拜生活为师;要提纯生活,提炼精气神;要展示生活,弘扬真善美。
艺术为了什么?“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始终要坚守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艺术观念,着力表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积极引导人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艺术家凭什么?精神产品的生产,仅仅靠物质的投入、资金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她更需要生产者的精神境界、文化理想、家国情怀以及终生坚守。
青年人要学会织梦。青年就要怀揣梦想。梦是责任,梦是担当,梦是情怀,梦是理想。实现自己的梦想要首先,要读书,阅生活之书、悟人生之书、揽社会之书、读为人之书;其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会读书。
扑下身子,稳扎稳打,潜心创作,构筑陕西文学艺术的“国家形象”
陈彦(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构筑陕西文学艺术的“国家形象”,就是要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情感价值和审美高度,真正形成对国家进步的影响和国民素质的提升度,以及对民族整体文明进步的促动。
文学艺术“国家形象”的构筑:
一是建立在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尊重和吸收的艺术创作创新中。历史与传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立足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始终是在历史和传统的烛照下,向更加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前进。用历史理性烛照现实,是文艺创作应坚守的恒常觉悟与责任。
二是对核心价值观建设培育的深刻体现。文化建设的根本作用,是要解决价值观问题。青年作家艺术家,在民族与国家的问题上必须站稳脚跟,在价值导向上始终要坚持定力。在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要焦灼呼唤并充分肯定民族恒常价值谱系,要对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形成的文化价值理念,抱有坚强的信心和不屈不挠的推动力。
三其关键所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好时代生活。现实题材创作,既要深入发掘现实生活本质,更要根植于历史厚土,以清醒的认识和历史自觉意识,保持对当下发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既要有对本民族传统的深刻理解,也要有对人类文明维度的检视与省察。让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一脉相承的文明的恒常演进中,折射和创造出独特的时代精神与思想光芒。
四是我们文化成果走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真正平台。“中国梦”的构筑过程,给文学艺术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创造空间,这个空间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此,书写“中国梦”,是我国当下的文艺创作转型中的机遇,既是与世界的接轨,也是对本民族文化创造精神的拓展与提升。
五要求我们更加尊重艺术规律,真正推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要真正成就一番事业的文艺家,必须要坚守艺术创作的平常心态,坚守艺术创作的不变规律,坚守艺不惊人死不休磨砺恒心。